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比赛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分为长期心理训练和赛前比赛心理形成训练两种类型,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模拟训练、意志训练等。在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中要更注重目标设置技能训练、紧张应激控制技能训练、情绪和自信心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以我院校散打队参加体院杯联赛的7名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接受HiHiLo期间的自诉体力感觉等级(RPE)、心境状态测试得分和心境状态POMS积分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认为:实验期间5、6和7号运动员在实验第1周有轻中度的生理疲劳出现;此次自诉疲劳感觉等级指数(RPE)与心境状况积分之间与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性;心理监控提示除1号运动员外其他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没有过度疲劳出现,同时提示训练负荷的量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邓云兵 《考试周刊》2009,(14):137-137
本文对散打运动员的疲劳产生的部位、原因、生理机制、时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消除疲劳的方法与措施,以增强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延缓疲劳的产生,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身心的恢复,从而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散打运动是一项高强度个人直接对抗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竞技状态和竞技水平。随着散打运动的普及发展,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在此情况下心理素质就会左右整个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一般体能、技战术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的渗入与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在如何进行一般心理训练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心理素质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推动散打运动的发展,弘扬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从事散打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经验,以及与运动员的访问分析证明,散打运动员的心理水平与比赛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和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原理,对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和调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阅读文献,界定心理疲劳的涵义和性质,并归纳有关的影响因素、表现及干预方法.区别于运动心理学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心理疲劳区分为真性心理疲劳和假性心理疲劳,并据此分析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和干预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飞 《考试周刊》2009,(13):152-153
文章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现代散打运动中运动员如何在赛前进行心理调控提出了一些见解,从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内容与任务着手,通过对散打运动员赛前的几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若干种针对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克服及训练方法,旨在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今后的运动训练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不仅会导致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下降,还会增加运动员伤病的可能性,从而制约运动员散打竞技水平的提高,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本文在分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跳远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成因与恢复手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跳远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成因入手,阐述了跳远训练、竞赛中心理疲劳对跳远运动员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跳远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山东两省的轮椅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员疲劳量表(ABQ)结合访谈对心理疲劳程度严重的20名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组合训练.通过6周的心理训练,用ABQ及心境状态量表对心理疲劳进行检测,并运用t检验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心理组合训练对运动员在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2个维度上均出现显著性与非常显著性改善.心理训练组合方法对降低轮椅篮球运动员情绪体力耗竭、紧张、愤怒和慌乱具有显著性作用.同时能提高精力、获得更多良好的自我情绪体验.该研究为消除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建立良好的训练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操作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造成大学生运动员不良竞赛心理的原因有比赛动机、竞争性、适应性、客观性、攻击性;调节大学生不良竞赛心理的方法有,赛前引导,赛中调节和赛后的心理恢复及调整。  相似文献   

12.
德州市青少年散打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甄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德州市从事武术散打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德州市青少年散打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现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为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提高德州市青少年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以及获取更优异的比赛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做为出发点,结合运动训练学的训练方法,从而总结出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情绪调节、针对比赛的多种心理训练方法,有助于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保证自己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万群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49-150
体育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效应。规律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相反,不科学、不恰当的体育运动,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使一些运动员退出体育运动。针对运动员不合理的体育运动产生的心理耗竭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心理耗竭产生的心理学机制以及原因,并对心理耗竭现象提出对策,以利于运动员在运动中完善训练,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15.
李丽娟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4):109-111
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是体育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包括动机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饱和障碍、激活障碍、攻击障碍。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主要有: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16.
克服学生对散打实战心理恐惧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打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实战这一环节有一种心理恐惧,通过运用心理训练法、安全保护法、循序渐进法、模拟训练法、抗击打训练法和合理配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心理恐惧,提高散打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与心理疲劳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的特点及其对心理疲劳感的影响,自编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问卷和心理疲劳感问卷对450名大四学生进行测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按强度依次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上,男生得分要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心理疲劳组与非疲劳组在应激源3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对心理疲劳感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应考虑学科和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部分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的原因、特点和关键部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跆拳道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之后,将会产生巨大生理及心理的障碍,这些障碍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训练、比赛和健康恢复;②目前大多数运动员自身十分缺乏预防损伤和损伤后应该及时采取的心理恢复方法、措施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③部分教练员对运动员事先如何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视不够,措施乏力.文章根据跆拳道运动员目前的损伤情况及其心理反应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心理恢复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SCL-90)研究了高校运动员内隐自尊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校运动员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高校运动员内隐自尊显著女运动员高于男运动员;(3)高校运动员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心理技能训练可以作用于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储备释放和个性特长技术,也可使它的作用发挥于竞技体育比赛之中。心理技能训练模式心理能量特征明确了专项特长技术训练比赛活动对心理技能的要求。心理技能训练丰富了训练内容,运动员在比赛中最大限度释放心理能量可以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