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吉鹏 《辽宁教育》2012,(17):25-2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正式提出了小学阶段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作用,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数学课程的设计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  相似文献   

2.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时新增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的阐释是“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数学建模思想...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发现,不少初中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理解题意、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方面.笔者经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得到的三个教学策略效果明显,即图表表征,帮助学生提升数量关系分析能力;以变促思,帮助学生找准解题突破口;沟通串联,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问题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可知,《数学课  相似文献   

5.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一用数学符号建立起方程、不等式、函数等,以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一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基本模式,实现数与形、知识与应用的结合.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意识”.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中增加了现代数学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中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一、对数学应用的重新认识许多人对数学的应用产生误解,认为数学是抽象的科学,并不实用.这是过去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7页中先给出了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地位: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接着又给出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最后指出上述过程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这段文字表述得很出色,但不足之处在于:把数学模型局限在"数与代数"的范围内,没有举出几何模型、概率模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将解决问题贯穿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显然,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数学模型,就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示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借助于数学概念、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数学关系结构。数学建模,就是设计并对数学模型求解检验的过程,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就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从实际经验中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的价值.本文就如何探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初中九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从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培养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强化数学建模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是很有  相似文献   

13.
14.
王维珍 《山东教育》2013,(12):46-47
何为建模?建模也就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下面仅以追及闸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模型思想是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十大垓心概念之一,模型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要善于将一个数学模型转化为另一个数学模型,以求得问题的巧解.有些题目本身又孕育着不同的数学模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来进行构建数学模型.一、建立几何模型诸如工程定位、边角余料加工、拱桥计算、皮带传动、修复破残轮片、跑道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问题,涉及一定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师生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来实现这一本质目标,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云 《考试周刊》2009,(36):95-9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发展小学生的符号感,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时,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从生活问题提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根据已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分析、思考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进而在实际中检验,必要时还能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重视第一个转化,即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但是,对数学思考的引导、形成与分析显得比较单  相似文献   

20.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任何数学知识,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学数学、用数学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全面素质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数学应用意识指的是什么呢?1.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来解决的。2.当遇到新的数学问题时,比如学习新的数学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