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蒲松龄,大家都会脱口而出说:他是《聊斋志异》的作者。但是如果再问,蒲氏还有什么别的作品没有,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诚然只要有一部《聊斋志异》,作者就已可名垂后世,千古不朽了。不过,这终究还不足以概括蒲松龄创作的全貌。举例来说,他不仅擅长文言小说创作,通俗白话创作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的。姑且不说作者归属尚有争议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  相似文献   

2.
编辑老师:读了贵刊2O03年第六期《抓住一切教育时机鼓励学生表现真我》一文,我深为作者表现出的教育机智,体现出的超前教育观念所折服,作者的一些做法我非常赞同:“学生的思维火花应得到保护,学生敢于小说大师的作品挑战的精神非常难得”,并抓住了“最近班上曾有一个学生因与家长发生矛盾差点儿走上轻生的道路,一直想在保护他的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教育,现在正是教育的良机”。不过,我觉得有些话要说:我认为应该弄明白雨果的《“诺曼底”遇难记》所要表达的、要让人领悟的是什么?难道仅仅的是否保存生命的问题吗?我以为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是人…  相似文献   

3.
原苏联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在文学修辞学中创立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是作者对所写艺术世界的评价态度和对全民语的取舍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借用维氏的文艺学理论,可以从语层结构分析出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老子这话是说,至高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至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这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老于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本体,但就是这无形无象的“道”,产生了宇宙万物,这也就是说,在无形的“道’冲,包含着无穷的有形的万事万物。“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就像大自然那样,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包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反过来说,人不能凭感官去认识“道”,只能感觉到万事万物,但是在感觉万事万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代英雄》是俄国第一部用散文写成的现实主义心理小说.莱蒙托夫在《毕巧林日记》的序言里写道:“一个人的心灵的历史,哪怕是最渺小的心灵的历史,也不见得比整个民族的历史枯躁乏味,缺少教益……”,揭示"一个人的心灵的历史”,这就是莱蒙托夫为自己在小说中确定的任务.他特别重视揭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征.作者这个构想的宗旨决定了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打破小说中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成为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善于借用民间故事框架,表达对日本当代女性主体性生存的思考。小说《狗女婿上门》开篇所援引的“狗女婿”故事,正是对日本昔话“蛇女婿”的借用与再创造,而小说文本层又是对“狗女婿”故事的模仿与再阐释,从而实现了小说结构上的三重性。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革命的力作,歌颂了众家好汉聚义梁山泊、“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是一曲当之无愧的英雄颂歌。然而“‘天下无无妇人之小说。此乃小说家之言,然亦小说之公例也。”(曼殊《小说从话》)冈此虽说以塑造草莽英雄闻名于世,《水浒传》却也毫不例外地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但是,小说毫不掩饰对女性的歧视,在这赞歌背后,奏响的却是一首关于女性的毁谤怨曲。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当代作家弗·马卡宁在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成功构建了同貌人体系。小说中的主人公彼得罗维奇与其同貌人济科夫、斯莫利科夫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性的差异。他们本着各自的价值标准,在人生道路上做着相应的取舍,有坚持,有放弃。小说凸显了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这也正是马卡宁式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文学创作中“犯”与“避”的辩证关系,历代学者谈得不少。远的不说,单是明清两代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就有许多十分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小说评点开创者之一、晚明小说美学家叶昼,曾在谈及《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时,指出:“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并以几位同是具有“急性”性格的“水浒”英雄为例,说明作者在刻画他们时,能充分把握其性格中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部小说,小说作者雨果歌颂了海难事件中出现的英雄船长——哈尔威。我们阅读小说重要的是分析人物形象,这自然也便是我教读该课的重点。 为使学生能加深对英雄船长的理解,我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了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的作业,并在第二课时进行“比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典小说发展到《红楼梦》,登上了辉煌的顶峰。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在其他小说中司空见惯的圣君贤相、英雄豪侠;在《三国》《水浒》等小说中着意渲染的英雄主义,在这里也消失了。这意味着《红楼梦》超越了“英雄传奇”的模式,直接面向真实人生,最终完成了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由神化到人化”的转变。《红楼梦》集中描写了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小说《沉》中的三个意义空白点:“求乞者”人群的书写、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描写,以及小说标题的设置进行分析与解读,达到对小说潜在主题进行再阐释的目的,挖掘出《沉》在失落哀伤的情感基调下隐藏的作者的更为复杂的内心体验,那是一种勇于“在忧郁中苦苦挣扎,在挣扎中自我解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课本新教材第四册读本里选编了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读罢小说的人恐怕少不了要惊讶:这也算是小说?这明明是一篇有趣的散文嘛!除此而外,或许还有一种疑惑:这篇“小说”到底要写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文学史上或者是评论者,部评说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是一部硬汉小说,其理由就是《老人与海冲体现了主人公桑提亚哥对孤独的一种忍耐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这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下面我们姑举两点,硬汉小说的说法便不成立了:首先,海明威是“迷惆的一代”文学思潮的代表者,他所迷惆的是什么呢?正是传统英雄话语中所鼓吹的英雄与硬汉,因此,海明威不太可能去花很大的笔墨来歌颂一个人们所说的英雄与硬汉。其次,根据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获得的经验来看,英雄并不是海明威歌颂的对象,他只是着力描写他们的经历:精神和…  相似文献   

15.
满人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着意混合才子佳人和狭义小说的文法,创造出“英雄儿女”的模式,力图弥补《红楼梦》之遗恨,探讨新的叙事体裁。吟梅山人的《兰花梦奇传》采用了同样的文本对话和体裁混类的手法,但却对文康的“英雄儿女”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吟梅山人写了一对才子佳人的失败婚姻,由此对文康小说中所营造的那种“英雄”和“儿女”、“义”和“情”、私欲和社会责任、以及男女立场的和谐提出了疑问。在《兰花梦奇传》中,女主人公松宝珠的文才武略变成了在家庭场域中对夫权的威胁,引起了她丈夫的妒嫉和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在暴露“英雄儿女”小说文法所存在的矛盾的同时,《兰花梦奇传》触及了“‘大团圆’之后如何?”这一小说盲点,不仅对“英雄儿女”的模式给以了新的演绎,而且以悲剧的结局批评了文康小说的粉饰现实。论文旨在探讨两本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兰花梦奇传》对“英雄儿女”模式的翻案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王兆本老师在《岂能以是否挨骂论英雄》(见1990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一文中,指责《内蒙访古》的作者说: “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无可否认。然而翦老用‘没有挨骂’作为标准之一来评价赵武灵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因为这不是唯物史观”。对王老师的这个批评,笔者认为脱离了原文的实际,是一种断章取义的批评! 翦老在文中论英雄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读原文吧: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  相似文献   

17.
香港自古是中国领土,“九七”归还中国,理所当然。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香港同胞,“九七”前途问题自然成了他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头等大事。《钱庄风云》正是以八十年代初中、英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谈判为背景,通过香港金融界风云变幻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香港社会各界在这一大事件面前的各种心态。在香港已然顺利回归祖国的今天,我们重读这部长篇传奇小说,更感觉到当时作者的远见卓识,和小说强烈的现实主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6,(20):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这篇看的时候有点惊恐,让人想起日本的恐怖小说.当然,一直觉得这篇作文写的应该是“好人好事”,不会出现“鬼”什么的吧……看到后来,果然是作者的“分身”给自己“打电话”.  相似文献   

19.
程少堂先生的公开课,无论是“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还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细读”(以下简称《纪念碑》),都充溢着激情与奔放、阳刚与洒脱,总能让人感觉到他把自己的生命力量融入了课堂,让人仿佛看到他的整个教学过程后面所活跃着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