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采写新闻是靠耳朵和眼睛的,只有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如实报道出来,才会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如西方有句名言所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意思就是要让我们少讲多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是了解别人的最好方式,而记者更是要学会倾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其构造大抵相同,有眼球、眼睑、睫毛、眼外肌等。要说不同的话,也就是有的人眼睛大些,有的人眼睛小些,有的人需要戴眼镜,有的人视力好不需要戴眼镜…… 既如此,记者的眼睛叉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笔者为此唠叨一阵子呢? 我说非也。虽然都是记者,但记者与记者的眼睛有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工艺技术与人的生理结构之间必定存在着同构关系或匹配关系.银幕画面的效果是由摄影机的镜头制造的,它呈现出眼睛知觉活动的基本特征,于是不仅是镜头模仿了眼睛,眼睛在这里也模仿了镜头.在现实里,人的实践活动是整个身体的活动,眼睛是配合身体的;在电影中,人的观赏活动却主要是眼睛的活动,身体反过来是配合眼睛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有着和镜头对眼睛的模仿同等重要的美学意义,因为银幕画面不只诱发眼睛的注视,更进一步诱发了身体的回应.摄影机镜头对眼睛的模仿是直接呈现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却需要意识的投射.摄影机的能力远远超出了观众的眼睛和身体的感知能力,观众因此也就成了一个超验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精灵许多。一个亮眼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抢得先机。成语说"画龙点睛",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5.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1):65-65
好消息照镜子的好处维生素无奈心脏病新知蓝眼珠的不幸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蓝色眼睛的人比褐色眼睛的人更加容易面临失明的危险。英国专门从事视觉方面研究的巴简·蒂龙教授及其同事发现,与褐色眼睛相比,蓝色眼睛和绿色眼睛较少含有一种名叫“斑色素”的物质。“斑”是视网膜的  相似文献   

6.
邹佳静 《大观周刊》2012,(39):166-16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了解眼睛的运动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本文主要回顾西方关于阅读眼动研究的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应用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及国内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阅读眼动研究的历史及眼动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说美的风景要有山有水,有山无水就像人没有眼睛;画家讲画龙点睛,有眼睛才显出活气;美学家讲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表演艺术家讲究某人表情丰富就说他眼睛眉毛会说话。可见山之水、人之眼的重要。音乐、音响在电视语言中大概就象山之水与人之眼的地位。声音主要是语言、音乐、音响三条线的此起比伏形成的。三条线连贯、交替、补充、呼应,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实。声音要主次分明、线条清晰、有张有弛、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涌起一股“淘金热”。可 是美国人大多不愿到这荒山僻壤做苦力,于 是罪恶的黑手便伸向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上海美国租界的酒店老板西蒙成为始作俑者,靠贩送华工发了横财,其他美国老板也纷纷效仿。上海一时绑架成风,行人在路上也常常突然被人蒙住眼睛绑走。在这些美国人贩子眼里,上海是绑架最理想的地方。因此,英语中的Shanghai一词不但指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而且还特指“绑架”中国人当水手、做苦力——文字忠实地烙上了西方强盗卑鄙野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新知     
好消息打呵欠可明目 打呵欠有助松弛眼部肌肉,令眼睛明亮舒适。 德国保健协会建议,需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的人,应趁机会让眼睛休息一下,而打大呵欠对眼睛最为有益。最佳的打呵欠方法,是伸一伸懒腰,张开嘴巴,下巴左右移动,就像骆驼吃东西的样子。 适度饮酒提高智商 日本科学家近日在对年龄在40至79岁的2000人进行了智商测试之后表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把标题称为报纸的眼睛.一张报纸,能否吸引读者,就像一个人一样,眼睛有无灵性十分重要.眼睛有神,可使人神采飞扬;眼睛无神,则逊色几分.报纸的标题如果做得好,就可使这张报纸鲜活、生动,吸引读者;如果标题死死板板,整个报纸也不会活起来.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明则文章活。要使文章活起来,首先就要让标题动起来,用动人的眼睛去打动人,用传神的眼睛来吸引人。常言道:“看书先看皮,读文先读题”,就是这个道理。 新闻标题与其他文体的标题稍有不同,是靠事实说话的,题要实实在在。新闻标题的特性决定了新闻标题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中,关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书写,最好的当推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2009年),其中对意大利人詹牧师的描刻,至为传神、令人难忘:"老詹来延津时二十六岁,高鼻梁,蓝眼睛,不会说中国话,转眼四十多年过去,老詹七十岁了,会说中国话,会说延津话,鼻子低了,眼睛也浑浊变黄了,背着手在街上走,从  相似文献   

13.
论文的题名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整篇论文比作一个人,题名则是这个人的眼睛,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充分发挥论文题名的眼睛作用,精心的设计制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好的题名,能给人清新、一目了然的感觉,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让读者在目睹之后便能对全篇文章有个总体的和较为具体明晰的印象,从而进行较可靠的阅读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5.
眼睛与摄像机两者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和不被人所了解的“奥秘”。对于电视创作者来说,他的眼睛制约着摄像机的“活力”,摄像机又制约着人眼的观察。眼睛能看到的,摄像机会无动于衷;摄像机能迅速反应的,眼睛却毫无察觉。我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觉到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这种差异和不同给创作带来的影响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不仅是用眼睛看的。一个人用眼睛看用嘴读,另外一些人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听,也就知道报纸上的新闻、通讯、社论、特写说的是什么。一个人的读代替了好些人的看,这是个协作互助的好办法。读报是咱们生活里的经常事儿。还没完全脱盲的人,自己看报不怎么顺当,人家给他读一读,花费时间就少些,理解也透彻些。在劳动工地上,在机关团体的办公室里,休息时间到了,大家急于知道当天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和发表的重要文章,可是报纸只有一份,归谁先看好呢?一个人挑重要的读一读,大家静  相似文献   

17.
用眼睛看东西,要讲常识,讲规则。无条件地“看”,明明看不到的却硬说看到,那则是眼睛的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滥用的例证比比皆是。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发现不少眼睛滥用的例证。仅举两例:一、乡间采风,“笔者抬首四望,看到3万多亩花生绿波荡漾”;二、采访一家企业,“笔者刚到工厂大门前,但见一辆载有3000件摩托车架的货车从厂内开出,驶往东南亚销售。”这都是让人“看”得惊诧的文字表述。在这里,眼睛功能被人为提升、夸大;在这里,看的规律被扭曲,眼的功能被神化。从常理判断,上述对“看”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属于语文改错的对…  相似文献   

18.
健康     
《新闻天地》2010,(1):76-77
无节制的吃辣可能直接伤及眼睛。首先使眼睛有烧灼感,眼球血管充血而造成视物不清。若长期辛辣的刺激会提前发生结膜炎、眼底动脉硬化、干眼症和视力减退等老年性的疾病也会提前发生。那么什么体质的人也不适合吃辣的呢?面红耳赤、大便秘结、小便发黄、眼睛充血的人不要吃辣味。脾气暴躁的人也不要吃辣。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新闻的构成,离不开五个要素: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为什么;亦即5个W:WHO、WHEN、WHERE、WHAT、WHY。在一般情况下,5个W缺一不可,就像人的五官,缺了哪样都不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5个W没有谁轻谁重的问题。但是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谁想用最简捷的笔墨描绘出一个人,那就画他的眼睛。”可见眼睛对人有独特的作用。那么窃以为,在5个W中,WHY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版编辑每次组织版面时最费时费力的,除解释性深度报道外,就是新闻图片的选择了,因为一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图片是照亮整版的“眼睛”——唯有有了神采奕奕的眼睛,整个版面才会有活力.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西方学者甚至把新闻图片比作报纸版面的“心脏”,认为新闻图片是把消息直接、及时传送到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