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人转在东北地区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乡音乡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被称为东北黑土地上的“山花野草”。近些年,随着东北  相似文献   

2.
吴晶琦 《文化学刊》2011,(2):102-106
东北大振兴,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产业先行。振兴东北绝不只是单纯的工业振兴和经济振兴,而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振兴。在大振兴的宏图伟业中,文化的振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优化社会软环境,提升社会发展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振兴的主要出路是发展文化产业。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了辽宁省的文化产业现状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辽宁省的文化振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东北画家中有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令人振奋,大家都想为中国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想把东北的气势、东北的风格进一步推向中国画的最前沿,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上充分展示东北创作群体的特质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丰富性。处在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遗留之中的东北画家,准确地把握和确定自身地域的文化精神,无疑对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军 《文化学刊》2010,(1):62-64
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我们应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审视文化,启动文化生产力,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本文通过对沈阳地区文化市场现状的研究,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积极探求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丽  马琳 《文化学刊》2010,(4):161-165
东北题材电视剧以方言形式传播和构建了令人瞩目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在令人欢笑的影像流动间不仅可见东北农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等等不同文化表象,也透过这些表象令人体验到东北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人们偶有的误读则时刻提醒东北影视创作应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进而传达与时俱进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6.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东北大花布是东北文化的代表之一,究其历史发展进程是传承和创新的必要。通过吸收时下流行的元素与风尚,现代化工艺手法等创意与创新,改进传统的东北大花布设计,让东北大花布以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只有赋予东北大花布新时代的意义,让原本已被逐渐淡忘的设计重新回到市场之中,再次产生经济价值,并不断发扬传统地域文化价值,才能实现技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骅 《文化学刊》2008,(2):48-53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在东北地区设置了流犯监狱,尚阳堡(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境内)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国家流犯监狱之一。被发配到尚阳堡的东北流人,与当地民众和驻守官军等共同创造了尚阳堡文化。他们通过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开东北文学艺术创作风气之先,为中国诗史留下许多精品佳作,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主持编撰出版了多部地方志书,为后世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兴办教育事业,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东北,促进了东北农耕文化和地方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使之成为明清时期多民族聚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纪晓晨 《文化学刊》2014,(4):98-103
鸟居龙藏对于中国东北和蒙古的研究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并且成果颇丰,他致力于此的研究也是为了反驳当时世人皆以为满蒙之地无历史文化的论断《满蒙古迹考》回溯了作者有关满蒙文化的研究轨迹,内容侧重对渤海、辽、金三国的考古探查,本书也鲜明地展现出作者的治学态度与研究特色。透过鸟居龙藏的学术眼光与遗留下的宝贵资料,当今的人类学东北研究也可从中收获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东北历史特点鲜明。一、与中华文明发源问题关系密切;二、是在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化交汇的典型地区;三、是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及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四、是边疆地区对中国历史影响的典型;五、是东北亚地区文化传播、交流的核心。因此,古代东北史蕴涵着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首先,红山文化的研究,向文明起源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古代东北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再次,悠久的古代东北史,对于研究草原游牧民族起源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最后,古代东北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焦点。古代东北史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其有益于建设、振兴、发展东北;有益于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是纠正错误的历史观,揭穿一些别有用心企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东北秧歌的典型代表,既有东北秧歌的文化共性,也有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其审美形象、表演风格、音乐、精神意蕴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复州高跷秧歌和庄河高跷秧歌都承载了传承辽南文化习俗、民间风情和群体性格的作用,随着高跷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国未来城市地区建设的战略重点,同时也是涉及多行业的系统工程。在东北振兴的背景下,沈阳应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全面深入研究,得出打造文化名城的思路,为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博物馆在东北史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大学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在中国东北史的教学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馆藏的史前文物,在探索中国礼制起源、崇龙文化起源及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中也有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东妮 《文化学刊》2011,(3):141-143
以往学界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多局限于东北地域之中;所言"中国视野",意将东北现代文学置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研讨,表述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突出和独特的贡献。此学界还未见系统论述。东北现代文学伴随着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发展,总体上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而行,但两者之间并非并肩相进,而是显示出鲜明的错位样态。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错位的发生,是与东北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地域等方面的条件不相协调有密切关系。虽然东北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相对滞后,但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就历史事实而言也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5.
潘利国 《职业圈》2012,(10):74-75
铁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红学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手指画之乡等美誉,加快文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铁岭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打造东北文化名域,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幸福铁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6.
铁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红学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手指画之乡等美誉,加快文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铁岭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打造东北文化名域,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幸福铁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因此可以借助方言来研究地域文化。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词是东北方言直白幽默、表达精简准确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研究动物隐喻词,发掘其所蕴含的东北特色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高颖 《文化学刊》2010,(3):50-53
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其独有的"民族性格"彰显出东北地域艺术文化的特色。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社会运行中均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运动情况入手,希望探寻出该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社会学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上Folklore(即"民间的知识")一词的出现,要比Culture(文化)一词的提出早20年。对于受关东俗文化滋养成长起来的二人转,近半个世纪以来,多位学者不乏从音乐、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出版的专著已达42本之多。  相似文献   

20.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