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在《十月初五的月光》一剧中,ChiLain(张智霖之洋名)饰演性格温文的“初哥哥”文初,剧中他那让爱的伟大行为赚人热泪,大受观众欢迎。有导演打算将《十》剧搬上大银幕(片名暂定《跑马地的月光》),并计划邀 Chi Lam 当男主角。对此 Chi Lam 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态说:“今次一定要成功!”扮哑仔人气回升当张智霖初出道时,唱公司安排他和许秋  相似文献   

2.
1在创作《月光》的第一乐章时,贝多芬已经发现自己患有耳疾,听觉严重衰退已有三年之久。乐曲中的叹息,正表现了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孤独和悲伤。同样是描写月光,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则抓住了月亮柔美、朦胧的特点。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于1890年开始创作《贝加摩组曲》,《月光》是其中的第一首。此曲的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在原诗的描绘中,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月光》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相似文献   

3.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芽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秦少游《踏莎穴suō雪行》词曰:“雾  相似文献   

4.
《月光启蒙》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学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一,编者把原文题目《月光母亲》改为《月光启蒙》,并在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其二,编者还将  相似文献   

5.
【案例】《月光启蒙》是根据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而成。《月光母亲》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  相似文献   

6.
贝多芬以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所著名,其中以第十四首奏鸣曲Op.27 Nr.2为代表作之一,又被称为《月光奏鸣曲》。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的过程中将自己独特的个性融入其中,从而创造了其非凡的艺术风格及魅力。文章首先对《月光奏鸣曲》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根据本人实践进一步分析了《月光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的《月光》是流传后世的经典名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德彪西的《月光》与之相比,也是不遑多让,这两首《月光》,一静一动,各抒所想,都阐述了作者追求个性的解放以及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后世的诸多作品与演奏家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8.
顾文东 《江苏教育》2007,(18):15-15
《月光启蒙》是一篇色彩明快、情致浓郁、趣味盎然的美文,讴歌了母亲的智慧,抒发对母爱的感恩。该文根据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而成。《月光母亲》不仅涵盖前面的主题,还杂糅着无奈的人生况味和某种哲学命题。原著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德彪西,是伫立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的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月光》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中第三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中的《月光》。乐曲描绘了在幽暗的夜色中,轻柔的月光洒满整个大地,大自然的一切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嫣然一幅静谧美好的月色美景图。本文分析了对德彪西创作《月光》的背景、演奏技巧处理等方面,论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以加深读者对印象派音乐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江南 执着     
夜,清冷。寒冬时节,月光虽是冷的,却依然如水。在如水的月光下,我无言。戴起耳机,是《江南》,林俊杰的《江南》,我的《江南》。脑海里总是在不断地闪现一个片断。那里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手段应用奖”。《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他携着我们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感受着《月光启蒙》,建构了“整体感知、强化实践、自然生成”的和谐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改编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之一的《月光母亲》。和原文相比课文在题目和开头结尾部分做了一些修改,由此产生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这个问题又可以化解出这样两个  相似文献   

13.
贝多芬在经历了初恋失败的苦痛后,写出了不朽的乐章——《月光》。乐曲开头那均匀缓慢的三连音节奏,仿佛是贝多芬在喃喃诉说着自己心灵的创伤。这忧郁却曼妙的旋律,恰如乐章的标题那样,宁静悠远,清澈温柔。这恐怕是音乐家心灵的乐章吧。同样将艺术情思寄托于月光的,还有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他与贝多芬同题的音乐作品《月光》,用朦胧的笔调,描绘出夜幕中那迷蒙的月光,抽象而幽雅,蕴含着德彪西如月光般皎洁的音乐灵魂。黑泽明的不朽巨作电影《乱》,讲述了一位年迈的将军将领地分给三个儿子后酿成悲剧的故事。电影根据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改…  相似文献   

14.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于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此即《月光启蒙》的内容。不管编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如此节选,我想这正是可以巧妙使用的教学资源——先从课文入手,赏意境,品语言,让浓浓的母爱甜甜的诗情注满学生心田。再引入原文,让学生经受流溢着浓浓诗情的“月下启蒙”竟是这般酸涩的情感体验,于是内心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母爱是永远写不完的诗。第一课时一、引题,理解“启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音乐感悟为基础,以比较的方法和视野,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与德彪西《月光》并置,解读这两首以"月光"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背景、审美意境等方面的差别,寻求理解音乐的魅力超越国界,从而从两首钢琴曲中领悟两位曲作者所倾诉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6.
陶涛 《儿童音乐》2008,(11):62-63
一、教学内容: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青青竹海》)二、教材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  相似文献   

17.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十二册《月光曲》)这句话的主语是“月光”,谓语是“升(起来)”,简缩这句话,即“月光升(起来)。”“月光”怎么能“升”呢?显见搭配不当。实际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十分唯美的故事:在一个月夜,贝多芬为盲人少女弹琴的故事被收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为了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语文教师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常常把音乐引进课堂——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相似文献   

19.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是贝多芬早期(维也纳时期)的作品,该作品从规模上算不上宏篇巨著,技巧上难度不大,但却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月光》这个名称不是作者定的,贝多芬曾把它定为《升C小调钢琴幻想奏鸣曲》(op27-2),后来,德国诗人,评论家莱尔什塔勒听了这部作品后说:“乐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于是“月光”便成为这支曲子的曲名了,这个曲名虽不是作者主要描写  相似文献   

20.
美点赏析古今中外,月光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虽然是一句笑话,但外国散文《如幻的月光》一文为我们展现的的的确确是异域梦幻般的月光。在这里,“松枝”能“抚摸月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