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坐江山的重要法宝;“两个务必”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两个务必”是迎接时代挑战,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和保证。牢记“两个务必”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崔越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124-126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给全党提出了警示,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两个务必”仍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牢记和贯彻“两个务必”,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全党同志重温并牢记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思想上重视“两个务必”,实践上秉承“两个务必”,理论上升华“两个务必”,对“两个务必”做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两个务必”思想的延伸、丰富和发展。“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虽然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但是它们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前提;实践“三个代表”是坚持“两个务丛”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向全党提出的更高政治要求。“三个务必”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历史征程,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三个务必”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经验,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三个务必”的生成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相连,反映了实践的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三个务必”生成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全党全社会深刻领会并坚决践行“三个务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胜利前夜,我们党处在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和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方位上,毛泽东对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忠告,其时代价值在于:为即将执掌全国政权、“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拒腐防变敲响警钟。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胡锦涛来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其时代价值在于:我们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简引了报载《安徽阜阳旧官场群丑图》与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对郭文的高度评价与有关论断.论述了“两个务必”的提出.引用了党中央历届领导对“两个务必”的重要指示;然后,论述了“两个务必”的重大作用及其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系;最后,论述了惩治腐败与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文中还阐述了关注甲申同弘扬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个务必”。“三个务必”的提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两个务必”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和发展;“三个务必”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前进动力与工作作风、精神力量的高度统一;“三个务必”直接孕育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切实做到“三个务必”的路径也涵养其中。“三个务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