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峡中》被公认为艾芜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有关这篇“30代前期屈指可数的短篇杰作的学术研究日益丰满,尤其是小说题材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注入的新鲜的血液,开拓了新时期是流浪汉(女)小说,“边缘化”叙事的拓展,“边远”人物命运的关注,时间、空间叙事的交错运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但是有关于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的研究尚属较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3.
<山峡中>问世以来,对此书的研究已出了不少的成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品中"野猫子"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内涵多重视角的阐释;对小说艺术特色尤其是环境描写的关注;把作品放在比较文学领域进行拓展挖掘.  相似文献   

4.
对《三峡中》的最初的评价是1936年3月周立波在对《南行记》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对于《山峡中》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的"发现"。五十年代陈翔鹤对于《山峡中》有了更细致的解读,从《山峡中》发表到改革开放之前,对《三峡中》的解读始终是作为对艾芜《南行记》或者是其短篇小说创作例证分析的一部分。这种状况直到八十年才得以改善,无论是对《山峡中》的人物形象、文本结构、审美风格、艺术特色,乃至比较研究都有了深度的挖掘,并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山峡中》问世以来,对此书的研究已出了不少的成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品中“野猫子”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内涵多重视角的阐释;对小说艺术特色尤其是环境描写的关注;把作品放在比较文学领域进行拓展挖掘。  相似文献   

6.
艾芜小说《山峡中》的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峡中》是艾芜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通过弱弱对比,文明与野蛮的冲突等。生动地描绘了一群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盗贼的另类生活,揭示了他们所信奉的盗贼生存哲学,并成功塑造了小黑牛,魏大爷,野猫子等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作者不仅准确概括出了人物的复习性格和必然命运,而且从人性的高度揭示了这一切的社会根源,较好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时代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梅里美的《嘉尔曼》和艾芜的《山峡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饮誉法国文坛的资产阶级作家梅里美创作了一部极富独创性的中篇小说《嘉尔曼》,以多姿多彩的艺术笔触展现了西班牙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吉卜赛女郎嘉尔曼的形象。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传诵不绝,被改编为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深为各国人民所喜爱。 相隔九十年后,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左翼文坛新秀艾芜发表了他早期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山峡中》,以云南西部荒野山峡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富生命力、被誉为  相似文献   

8.
小说集《南行记》是艾芜的代表作品,共收短篇小说31篇,是以作者漂泊西南的历程编排的。由于文体的限制,作者在描绘“我”所遇见的人物时,将他们置于“白箱”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容貌服饰历历分明,而“我”的形象,常常处在“灰箱”之中,因为在大多数场合,“我”的形象并不是主要描写对象了,在另一些场合,对“我”的叙述,也只提供了部份信息。由于“我”的形象的分散和不完整,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不如其他形象那样集中、清晰,有必要在小说的各个篇章之间加以勾稽排比,综合分析,这便是本文想做的一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部难得的描写藏族地域文化的文学佳作,主人公"傻子"是作家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这个拥有多重意义和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上,寄托了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对"傻子"二少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系统分析,从而更有助于系统的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11.
徐正荣 《江西教育》2011,(24):54-55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12.
《避雨》节选自李准的短篇小说《耕云记》开头。作品反映的是五十年代末农民办气象的事,主人公肖淑英(即文中的“姑娘”)是人民在新时代向自然斗争中所出现的一个新人。节选部分可分为三段:—、写草棚避雨的奇遇;二、写大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我非常认真地拜读了董源同志和我商榷的《再谈李逵形象的塑造》①,这种学术上的共同商榷、批评和反批评,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十分有益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彻底解决。只是此文的观点同董源同志的《李逵形象塑造得失初探》②一样,仍然缺乏确凿的事实根据和充分的理论阐述,因而使得他的反驳批评显得比较贫乏无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文在和我商榷时运用的驳论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毛病,而这些毛病正体现了目前一些商榷争鸣文章的通病。这样,我揣度再三,感到有必要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回复董源同志并求教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父爱默默无闻,坚定而宽广,“父亲”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选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背影》和《台阶》两文在不同的文学叙事视角下,塑造了经典的“父亲”形象。阅读《背影》和《台阶》,应超越表象,理解如出一辙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细致入微地诉说沧桑、巧妙展现的深沉父爱中深刻品味“父亲”形象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羽“读《春秋》”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历史记载,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重塑。明代,关羽“读《春秋》”故事得到广泛关注,如明代的诗歌、《三国志演义》小说插图、读书图和关公科举传说,都有相关的记载和描写。这不仅使得关羽形象更儒雅化,也让“《春秋》大义”成为关羽“忠义”精神的物质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关公作为科举信仰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中的“使君”是一个“诱骗民女”、“调戏妇女”、“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似乎巳成定论。然而此定论却有失偏颇。从作品本身看论据不足,此外忽视了其人的情欲,人的本能,应予重新审视。应抛开政治概念和道德概念,从“桑间濮上”的角度去思考、评价,还“使君”是社会的生物,是较有代表性的求婚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发表以来,它一方面一直吸引和激动着广大读者,一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分岐和争议。这种分岐和争议特别表现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和论述上——“狂人”究竟是不是狂人①?他是怎样一个人?对此,有的研究者回答:“狂人”确实是狂人,他表现了一般精神病患者共有的狂癫症状。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是反封建的战士,他具有清醒的头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塑造的魏延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形象。他在刘备集团中既是勇猛的大将又始终被扣上了一顶叛将的帽子,这使魏延整体形象的塑造存在了一定的矛盾。下文将分析产生这种矛盾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木文通过对苔丝形象的分析,及与文学史上其它女性形象的对比;对《苔丝》写作手法的分析,说明哈代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塑造了苔丝——这一不朽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