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着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本认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与亚洲有关,但由于战时和战后初期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和其亚洲政策,以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历程和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是在朝鲜战争后,与欧洲不同步。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两极世界。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和全面对峙,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际形势我们时代的主要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更加强大,这个阵营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1958年,社会主义阵营工业产量在  相似文献   

4.
【阶段特征】 政治: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当代世界的控制权,竞相高举"和平"之大旗。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由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全面封锁和遏制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疏离的巨大挑战,所以,选择全面"革命化"的外交战略就有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在世界两强竞相施压的大背景下,中共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希望推动苏共重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但是却遭到苏共的反对并反击中共偏离了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而西方国家通过双方激烈的理论交锋逐步确认中苏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并设法利用之分化社会主义阵营以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外交史上,世界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出台各自的外交政策。英国通过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以确保其欧洲的霸主地位。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其经济实力的膨胀实行光荣摹立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二战后,美国为确立全球霸权,以其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行冷战政策。许多二战后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希望和平中立,为此不结盟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8.
论述抗战胜利后苏美冷战对国共谈判的影响李分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美英三大国围绕着一系列战后敏感问题,引发了尖锐的予盾和冲突,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均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为主,以军事干涉为辅,争夺位于...  相似文献   

9.
潘敬国 《历史学习》2006,(12):24-24
中方在中英建交谈判中的方针原则是中方决策层根据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确立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它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构成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此基本原则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与西方国家建交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欧共体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别属于“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然而,对于中欧建交存在的有利条件:1、国际形势十分有利;2、中欧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3、由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4、欧共体成员国分别与中国建交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原因,中欧在1975年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揭开了双边关系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产党和工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具备了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军事政治力量,这成为美帝国主义者对外扩张称霸的主要障碍。美国决策者担心时间将对苏联有利,苏联将会填补由于德国和日本战败形成的真空,而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将向苏联寻求鼓舞与帮助,将会有一批国家吸引到苏联轨道上去。他们还担心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将合法或非法地夺取政权,从而大大加强苏联的力量。杜鲁门上台后,为了制止世界进步力量的扩大,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制政策,另一方面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手段,资助和扶…  相似文献   

12.
略论1939年欧洲外交舞台三种谈判程佩璇本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使主要国家分为法西斯阵营和美英法为代表的阵营,加上社会主义的苏联,整个世界便形成了三大势力鼎足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由于三大法西斯国家和三大反法西斯国家各有两个在...  相似文献   

13.
胡显明 《历史学习》2004,(12):18-19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  相似文献   

14.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但在建国后整个50年代,不仅不提毛泽东思想,甚至还在党的八大上取消了它的指导思想地位.原因有四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毛泽东谦虚谨慎,防止个人崇拜以坚持集体领导,为了维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处于一个激烈动荡和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开始探索在一个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政策和二战后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导致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双方很快进入了愉快的“密月”时期,但到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裂变乃至兵戎相见。本文旨在阐释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实质。一苏共二十大是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原则问题及当代世…  相似文献   

17.
你相信吗?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可以用六个阿拉伯数字概括。首先请记住251638,然后再理解每个数字包含的内容。 “2”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和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史(指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包括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到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从华沙条约组织的诞生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8.
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两个阵营——侵略的、反民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爱好和平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侵略阵营,为了战争的目的首先组织了北大西洋侵略集团。这个侵略的军事集团的成员,不单单属於北大西洋地域的国家,从开头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实际上,除美  相似文献   

19.
1958年确立的“演变”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对东欧的基本政策。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推行“演变”政策,以求促使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该政策决定了在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诸多交流都基本具有了“演变”的政治目的。然而,1989年东欧剧变虽然是美国冷战年代历届政府推行“演变”政策所寻求的政治目标,但却不是美国长期实施“演变”政策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20.
建国之初,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重点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一切卖国条约及其相关权益。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然而,历史往往是多元的.这一时期,我国也并非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来往。并非拒绝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