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会本篇小说的内容与主旨;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呈现的关系;了解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两次执教《玲玲的画》,忽然有了点破茧而出的快乐。我将两次执教进行了对比与反思,并与大家分享这份思考和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挢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相似文献   

4.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个短篇小说格局虽小,意蕴极深。”这段评论文字出自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点明了《桥边的老人》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主题很明确,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又补充一句“意蕴极深”。那么,极深的意蕴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着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描写的常规与非常规 如同海明威的许多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也由人物的对话构成。而对话的简洁,一直是海明威小说的特色之一,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形象体现。对于这种简洁对话,英国作家贝茨曾把它跟此前的经典小说家作了比较,认为在老规矩的写作中,特别明显的是:  相似文献   

7.
“探究”这个词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将探究性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需要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应如何改变传统的角色,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呢?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我也一样。现结合自己两次大胆尝试自编教材《瓶子吞蛋》一课的不同体会和大家一起谈谈。  相似文献   

8.
读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最忘不了的是小说的开头。"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初读小说,这句话,准确地说这句话所描绘的精彩画面就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但高明的海明威却不肯罢休,接着又给这幅画面加了一个旁白:"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我该做些么?很多人心里非常模糊。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我不懈的追求”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校本研究活动。下面就是程郑老师在这次活动中的教学体会与反思,相信它会给我们数学教师以启示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桥边的老人》以叙述者"我"与一位老人在战前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揭示出老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对战争本身并不关注.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示出人物的价值取向,以视觉化的对话场景呈现出"冰山"风格特点,人物在即将到来的性命攸关的危险面前从容应对,不忘关怀他人关怀动物,体现出人之为人的高贵.  相似文献   

11.
吴芸香 《教书育人》2012,(13):59-60
穿越是眼下网络上的"热门"词汇,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今年,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九册17课的《长城》。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被"时尚"了一回,玩了两次"穿越"——从"现代"穿越到了"传统",又从"传统"回归到了"现代"。  相似文献   

12.
德国作家伯尔的《在桥边》是二战后反思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的抗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桥边的老人》(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该小说并没有对社会历史作全景式的描写,只选取了一个极细微的“点”——战争时期的一位普通老人,着力再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一个极细微的小画面——座浮桥边的简短对话。但是,恰恰是透过这样一个极小的窗口,我们从中窥见了战火纷飞严酷处境里人性的光辉——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对战争的厌倦与痛恨,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说明 2009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与浙江省丽水市教育局联合举办高中语文学科校本培训活动,围绕着高中语文“小说作品欣赏教学”展开。  相似文献   

15.
魏学清 《现代教学》2005,(12):11-11
教学设计初衷 1.教学目标的完善。我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务实、明确,但是自身的局限也比较明显,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实施,而对技能领域目标的关注不够。因此,我特地选择这篇理解难度不高而抒情气息浓厚的文章,一则训练学生久违的朗读,二则加强师生互动,自然而然地生发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16.
春末夏初,在湖北省武汉市关山中学,金立群博士给高一两个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这堂课,金老师讲的是海明威的一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是一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好课。  相似文献   

17.
夏美当 《教师》2011,(28):58-58
一、精心磨刀,蓄势预热 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课都有"生活在线"栏目,以便学生思维融入文本,教师导入新课。对于这部分内容,大多数老师的通常教法是学生先阅读,后体会,再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顺利导入课题,导入部分常蜻蜓点水而过。  相似文献   

18.
很庆幸有机会以一名执教者的身份参与了这次活动。在《桥边的老人》的磨课过程中,我能够聆听并接受众多专家指点,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可谓收获颇丰。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开展“学”的活动,一定要舍得“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9.
《桥边的老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法西斯即将进攻埃布罗,百姓们争相逃离战场。我奉命过桥去勘察法西斯军队推进到了什么地方,在桥边,和老人展开对话,得知老人对曾经豢养的动物的命运的担忧。从而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生命的尊重。战争与人性是小说永恒的母题,是作家们不竭的创作源泉,由此产生的皇皇巨著何其多也!而《桥边的老人》仅仅用一篇千字短文就展示了战争的罪恶和人性的美好,这不仅源于小说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更得力于作者简约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海明威众多战争题材小说中视角比较独特的一个短篇。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片段,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采用有限视角展开叙述,有意遮蔽了他的创作意图。通过“显示”的手法,含蓄收敛地表达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珍视与渴望这一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