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球是块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是妇孺皆知。 职业化足球的开展,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勃勃生机,球迷多了,球场满了,球市火了。于是许多人看准了这块“臭豆腐”,股票不买,地皮不置,一头扎进体育圈子里,改炒足球了。 于是最近几年里,炒足球实在是一件很时髦、很风光的事。炒联赛、炒商赛、炒明星、炒教练、炒足球学校,只要是球迷关心的事,大家就一起下“铲子”——炒它个天翻地覆慨而慷。这其中,有真心实意爱足  相似文献   

2.
股民炒股票,媒体炒新闻。而涉及足球的媒体 呢,自然是炒足球新闻。由于现在媒体众多。竞争激烈,所以炒足球新闻也是细到毫发,不但炒球星炒教练炒球队炒俱乐部炒球赛,还炒球星的女朋友父母甚至发型着装汽车电脑手机等等等等。感觉现在的媒体炒足球新闻时就好像在炒转炉瓜子,一番轮“翻”炒作后,几乎没有不被炒到、没有不被炒透的。这都是上个世纪的事,至于本世纪媒体将如何“对付”足球,我们还确实有些难以想象,因为在上个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没少发生。不信?那就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1900~1999这 10…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足球应该怎么改革?如果把各种专家半专家伪专家的说法加起来,可以编成几册大部头。在这里,笔者只想引用郁知非的两句话.这位堪称足球市场开发第一高手的上海人,今年又成功运作了F1中国大奖赛.在NBA中国赛开始的时候.他又前往认真学习。他的最大感悟是:“商业体育要想成功,第一,要让赞助商得到回报;第二,要尊重球迷。”对中国足球来说.这两点又何尝不是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4.
郁知非小传就在上海足球有复苏迹象时,郁知非却从足球江湖全身而退,在车道上开拓起新事业。到现在郁知非仍然忘不掉足球,在记者采访当天的上午,郁知非仍然是抽空拜访了前中国足球副主席王俊生,回忆了当年初踏上海江湾体育场,球场尘土满天、队员身板单薄的情景。八年时间里,郁知非为上海树立起了申花这个品牌,1999年成功运作曼联访沪比赛净赚2000万,它对中国足球产业化借鉴作用绝对要比去年的“皇马秀”大得多。不过现在郁知非的运作资本是过去的10倍,他是地球上最昂贵的运动——F1得以进军中国的关键人物,就像16岁时开始在东北大地拓荒一样…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由海外到大陆,由东南到西北,由特区到内地刮起一股强劲的“炒”风,“炒”地皮、“炒”房产、“炒”股票、“炒”新闻、“炒鱿鱼”……一时间,把一些地方的经济建设“炒”得活跃起来;把部分百姓“炒”得富裕起来;同时也把一向沉稳的华夏大地“炒”得浮躁起来。职业化的中国足球作为改革开放的新型产业和体育改革的“排头兵”也不例外,而且“炒”势更猛。 一曰“炒婆家”:中国足球实行职  相似文献   

6.
拍戏,做生意,当教练,傅玉斌最近有点儿忙,不过一提到中国足球,他总是难以压抑住自己的感情。这缘于他踢球时与众不同的两个典故:当年,德国人施拉普纳执教国家队时看傅玉斌的比赛录像,中国教练劝他最好不要招这个门将进京,理由是他的个性是不服管,施大爷不干了:“我要他来守门,我不管他个性怎样。”这样,傅玉斌万有了“亚洲杯最佳守门员”的美誉;后来,被国内媒体共举为“中国足球先生”后,傅玉斌没有津津乐道自己的才华,而是冒出“守门员当选足球先生是中国足球的悲哀”的惊人语言,搞得为他鼓掌欢呼的许多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7.
他曾经是一名中国足球队的国脚,他用 “要当就当最好的足球队员”的座右铭激励过自己;他曾经努力拼搏和奋斗过,却饱尝了“一只脚踏人了世界杯大门后,却最终没能进人那个足球圣殿”的辛酸:他曾满怀“要振兴中国足球的神圣愿望”东渡日本,当学到了许多先进的足球技艺后,怀揣着报国之心,毅然返回了生他、养他、把他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祖国;他是一名教练,在他的心中为改变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而尽心竭力;他又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正是他为自己人生所确立的准则。他就是刚刚…  相似文献   

8.
长期担任香港足球队教练的郭家明,以其过人的聪颖和洞察力,为内地各“派”球迷尊重和爱戴。这位兼得英国和联邦德国两个“超级足球大国”高级教练证书的传奇式人物,最近应广东省有关部门之邀,向广东省的同行们讲授了他对于当前内地探讨足球职业化的见解。郭家明在讲学中强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足球运动要取得成功,绝不可能缺少四大因素。中国要实现从专业足球向职业足球的过渡,是试图尽快提高中国足球运动水平的尝试,但是促进足球运动成功的四大因素的不断完善,乃是这  相似文献   

9.
中国足球的“上海会议”,开得既隆重又热烈。中央领导、体委领导、各地方领导纷纷“驾到”,加上足球界人士和记者洋洋457人汇聚一堂,规模空前。热点、焦点、敏感点,各种话题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说得损点儿,中国足球在过去只有遭到相当大的挫折之时,才会有如此“盛况”。 盛况空前,说明中国足球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足球界人士三年来“团结拚搏、锐意改革”的结果,可喜亦可贺。热闹非凡,说明足球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关心它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10.
从古到今,在足球运动员中,长相漂亮的比比皆是,擅长罚任意球的高手也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将两者合二为一的球员就为数不多了。可以说,贝克汉姆的成名,绝对超过了足球本身的魅力与价值,他现在已经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足球运动员了,“时代男模”、“品牌形象代表”、”成功男人的标志”……在小贝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竞技体育项目转移到商业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贝克汉姆的身边.总是不断的有新闻产生,而且人们更多地关注他的家庭与生活,他的老婆、孩子、豪宅、汽车、服饰、发型等等,足球场上的东西反而激发不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了,这就是足球走向商业化之后营造出的一个球星。假如贝克汉姆不是足球运动员.或者足球项目还没有进一步的与商业接轨,也许就没有现在的贝克汉姆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高度发达的英国媒体也是触成现今贝克汉姆现象的重要因素.尤其英国的娱乐报纸,更是小贝现象的“催化剂”。英国的媒体数量之多,是其它国家所不及的,英国媒介报道的重点主要分为三大块:政治、足球和娱乐、而报道娱乐新闻的各种小报更是发达.“狗仔队”们每天扛个相机围着你转,只要你出家门,什么样的新闻都能被他们编出来,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球星也架不住各种小报每天的大炒特炒,久而久之,只要与小贝  相似文献   

11.
冉雄飞  谢峰 《新体育》2006,(4):27-27
在中国足球俱乐部职业化的进程中,有很多人都想试试足球这摊浑水的深浅,一是因为足球的关注度高,二是足球在很多地方被当作“城市名片”。赵本山不是第一个进入到足球圈中来分蛋糕的人,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我们选择这个圈外人的“足球生意经”来写,是因为他的旁观者清,更是因为他从第一天染指足球开始,就明确发出了要拿足球赚钱的豪言。但七个月后,我们发现足球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12.
微博     
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退休的消息传出后,另一位副局长蔡振华突然浮出水面,由他分管足球一事如今被炒得沸沸扬扬,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本月最“烫口”话题。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2月中旬,中国足球协会在成都召开当年度全国足球甲级 A 组联赛总结大会,期间正式出台了后来被人们称为“转会法”的两个文件——《中国足球协会运动员转会细则》和《关于运动员转会制度的通知》。此“法”一立,正值寒冬的神州足坛顿时“温度”骤增。从“转会法”出台迄今为止,被诸家足球舆论媒体大炒特炒  相似文献   

14.
看完了甲A联赛前七轮,又想起了年初那场被炒得“火爆异常”的“要不要体能测验”的话题。 实行“体能测验”,凡不过关者不得参加联赛,据介绍这是仅中国足球才有的“土特产”,国外不仅足球很先进的国家没有,不先进的国家似乎也没有。而这项“土特产”有时也真让人“讨厌”。一个俱乐部队,人马整齐阵容强大,正准备在联赛中大干一场,不料一“测验”,好几位主力被“涮”出了赛场。主教练顿时手忙脚乱,东拼西凑,比赛成绩自然不敢恭维,甚至赛程刚过半就注定了积分要“垫底”。一位位名将(当然是仅限于中国足坛)、老将,正意气风发,准备头顶脚踢一展风采(或贡献余热),却不料成了“体能测验”的牺牲品,不仅让广大球迷不能再欣赏到他们在联赛中的潇洒身影而深感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中国足球队灰溜溜地被淘汰。这一事件被体育界评为最可耻之事,中国“足协”成了众矢之的,在“足协”的领导下,中国足球职业赛已经走了10年。可仍旧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花在足球上的资金让西方足球强国都望尘莫及。不但有政府参与足球,而且逐级都有类似组织;各地成立的球队,又都是政府或企业支持,甚至是政府干预企业出资养着球队。到头来,纳税人的钱或企业的资金被无情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足球因“假球”、“黑哨”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国足球自联赛以来,因为有了升降级、因为有了名次,因为有了荣誉,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消极比赛、不正常比赛。有时,一只无形的黑手左右着比赛的结果。现在,足协、俱乐部、球迷、媒体都对“假球”、“黑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的只一个,净化中国的足球环境。由此笔者联想到了集邮展览,以展品为例。在一次全国青少年邮展的展场,某领导对一位邮集作者提了  相似文献   

17.
都说外籍教练不懂中国国情,现在看来 这话也不一定全对,应该用一种辩证 的眼光来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霍顿 就创造了一个特例。在被中国足协炒掉不 到一个礼拜的时间里,成功在中国最大的 城市拿到一纸崭新的聘书,不能不说霍大 爷是一个“天才”。在中国的两年没有白呆, 起码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球情”已称 得上谙熟。 上任之路非坦途 霍顿与浦东足球的联姻创造了中国足 球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在新闻传媒发达 的今天,两者的结合竟能达到瞒天过海,悄 无声息的地步,这简直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在霍顿出任浦东队主教练一事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足球改革三年,中国的球迷不断有新词新事入耳。近两年来说得最多、炒得最热的一个词便是“商业比赛”。 然而,商业比赛似乎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赚钱,关心足球改革的人们有些疑问和困惑,他们问“足协到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哪儿?是在出风头赚大钱上,还是在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上?”甚至有人视足协为“不务正业”。因而,给商业比赛算帐就显得格外的沉重和复杂。 为什么要搞商业比赛 “中国足球协会自1993年实行足球改革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形势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足协副秘书长张吉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足球改革不仅是面上的,也在向纵深发展,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足球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正在“爆炒”世界杯足球赛。不管是晚报还是日报,电台还是电视台,不论足球专业报刊还是非足球专业报刊,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一齐动手,把世界杯“炒”它个火爆、热烈。 也难怪,现在喜欢足球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上至革命老前辈小平同志,下至工农兵学商七十二行各色人等,球迷在中国少说也得有几千万。报刊是要人读的,电视是要人看的,广播是要人听的,现在大家也都在为发行量、收视(听)率着急。所以,炒世界杯大抵没错。 只是炒来炒去,有一条始终让大伙别扭:这世界杯里没有中国队,而且从来没有过。这看体育比赛最讲究的是有个倾向性,得有个拥护对象。没这一条就没了刺激,对中国人来说,没中国队就没了这刺激。  相似文献   

20.
夙愿     
加斯科因与甘肃天马签约的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英国人不理解,“坏小子”竟然选择了“足球落后地区”的中国联赛,而且是一支乙级球队。 他想赚退休金吗?可是他已经有了很多的钱。他想继续留在场上,为了心爱的足球?但是他不一定要在中国踢球,欧洲有很多俱乐部都会选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