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到2010年如何实现GDP能源强度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进行了定量化的系统分析,提出大体上1/3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轻重工业结构调整,1/3可依靠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1/3可依靠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增加值率的提高以及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正确引导来实现的分析结论。同时还对未来不同GDP增长速度对实现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GDP增长速度越快,越有利于GDP能源强度下降目标的实现.但期未能源总消带哥的增长也会越大.  相似文献   

2.
R&D/GDP是科技规划的核心指标.从“十一五”各地区的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看,各地区在规划目标设定中存在一些问题,经济科技大省目标制定偏低,对完成国家目标的支撑不够;而欠发达地区目标偏高,脱离经济发展阶段.R&D/GDP指标不仅反映科技投入规模,还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资源条件密切相关.各地在制定规划目标时,应在考虑地方目标与国家目标衔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从而使规划目标既能够引导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国家目标的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研究提出了各地区“十二五”R&D/GDP规划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R&D强度的“S”曲线与实现我国投入稳定增长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前,我国R&D强度增长趋势与国际R&D强度增长一般规律基本相符,并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的R&D投入水平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一个阶段.因此,如何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着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并使R&D投入水平尽快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十五计划期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阐述了四川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M2/GDP水平与趋势的国际比较、影响因素:1978~2002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1978—2002年期间我国M2/GDP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我国M2/GDP较高的原因在于:M2的货币乘数和准货币所占比重上升,经济货币化进程深入,融投资体制效率低下,金融体系不发达。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科技进步状况,深入剖析水平低、下降快的问题指标,找出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位中徘徊不前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出贵州省科技进步水平特点,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R&D强度增长趋势与国际R&D强度增长一般规律基本相符,并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的R&D投入水平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一个阶段.因此,如何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着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并使R&D投入水平尽快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速城市化: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需不振、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积累,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化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对城市化滞后的判断和"十二五"城市化滞后压力释放相关测算,"十二五"期间使年城市化率达到1.2%±,能够拉动GDP增长3.6%.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转移到以城市化为中心重构发展模式上来,最终形成集约化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绿色GDP核算体系中环境资源的损耗、收益与可持续的概念及其关系,并通过资本理论引入环境及自然资产损耗的三种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依照苏州单位GDP能耗现状,构建包括城市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和能源低碳化四维度的改进IPAT战略模型,确定产业低碳化发展视角。通过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析产业碳强度和产业结构对整体碳强度的影响,设计苏州产业低碳发展基本原则,从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优化降低GDP能耗环境等方面入手,寻找适合苏州的产业低碳发展路径,提出保障措施,以有效降低苏州乃至中国单位GDP能耗。  相似文献   

11.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扩大公众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文化资本全球化,是陕西文化产业应该抓住的历史机遇.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存在诸多问题:文化结构调整缓慢,政策法规不完善;融资投资较难;文化消费问题重视不足;等等.“十二五”期间,陕西文化产业应该提高自身融合其他产业的能力,推进产业融合进程;与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接轨;提升城市传媒整合能力,促进市民消费,争取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