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传统宗教民俗里,农历七月一向被称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这天,阎王会下令打开地狱之门,把那些长年累月在地狱中受刑煎熬的鬼魂们送到人间作短暂的停留,享受人间香火。千百年来,人们已习惯了在七月把自家逝去先人的祖灵"接"回家里,早晚供奉茶、饭  相似文献   

2.
姚康康 《寻根》2015,(3):39-42
最早在孟姜女的传说中加入送寒衣情节的是唐代《敦煌掇琐》,其中"孟姜女"条云:"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子不复归。造的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这个故事情节流传甚广,在长城沿线都有不同版本的流传,在秦长城经过  相似文献   

3.
白族的居住,经历了洞穴(山洞穴居)、叉叉房、茅草房、土掌房、瓦房等,而今,农村也渐渐出现了各种式样的钢筋混凝土"洋楼"。白族民居一般选择在有一定坡度的背风向阳靠上的地方。挖出平台后用石头奠基,白语称  相似文献   

4.
《寻根》2020,(5)
正生殖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古老民族中,是人类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在某些地方仍有生殖崇拜的遗风。如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都要举行盛大的"人祖庙会"。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当地人称伏羲为"人祖",称女娲为"人祖奶奶",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  相似文献   

5.
正《荆轲刺秦王》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段文字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易水诀别"一节。其中"既祖,取道"的"既祖"一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熟知的问题,不一定确知或深知,这里特提出来加以讨论。一、"既祖"之"祖"先说"既祖"之"祖"。  相似文献   

6.
张了 《大理文化》2011,(1):83-88
鹤庆,唐·樊绰《蛮书》记作"俄坤",称谓与现代白语同,系汉字记白语,是"鹤箐"及"白鹤双双"的意思。其他古书或记作"蒙统罗"、"漾共川"、"漾弓鹤川"、"野共州"、"谋统部"等。鹤庆文化发达,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和集中。  相似文献   

7.
龙圣 《寻根》2011,(4):133-134
今胶东半岛海阳、莱阳等地以及辽东、辽南鞍山、辽阳等地许多居民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云南”或“小云南”“山东小云南”“山西小云南”等。“小云南”在何处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这其中就包括云南说、山西说、贵州乌撒卫说等。其中以云南说和山西说为主。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正>一、两宋首都的佛道宗教宋朝是一个"崇道重儒尚佛"的时代,对于佛道二教,统治者都予以重视。北宋各帝基本上都奉行保护佛教的政策,南渡以后,南宋皇帝依然在总体上支持与保护佛教。道教在宋代的发展更为迅速,宋代统治者效仿唐朝尊老子为祖先的做法,真宗也命人别造出一位道教教主赵玄朗作为祖先,尊为"圣祖",并诏天下大建宫观;至徽宗时又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崇道活动,并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进入南宋,道教继续受到统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建筑史上,大理白族堪称最善于营造的民族之一.从宾川I白羊村出土的碳化稻谷说明,早在约四千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是定居的稻作民族;再从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两分水坡屋型战国铜棺看,也能证明在2500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有比较固定流行的两面坡屋型住房(白语对房屋和棺材同称"好格").  相似文献   

10.
彝族的祖灵信仰就是对祖先灵魂抱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识倾向。彝族祖灵信仰及伴随它的各种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于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对于彝族家支、家族制度发展;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内聚力;对于彝族宗教的形成;对于彝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对于知识传播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名被喻为"活化石",因为其中往往能找到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某些信息.宾川在明代以前是少数民族聚居杂处的地方,至今大部分已汉化,但仍留下了许多白语地名和彝语地名.有些白语地名也已汉化,但从它的变化过程中还可发现地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宗教文化的变迁等信息,推敲一下是很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2.
冯大北  张秀春 《寻根》2006,(6):11-17
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或称广济王,或称灵著王。祭祀开漳圣王的信仰习俗,盛行于今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地区。开漳圣王信仰,根据祭祀场所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庙祭、墓祭和家祭。家祭是指陈姓后裔在家庙里祭祀其先祖。属于祖先崇拜系统。庙祭则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王甫松 《寻根》2022,(1):76-81
北宋睢阳王氏,即以礼部侍郎、"睢阳五老"之一王涣,翰林学士、学者王洙,参知政事、目录学家王尧臣,藏书家王钦臣等为代表,长期活跃在北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世家大族,因居住在砀山、虞城、宋城等地(古称睢阳),而自称睢阳王氏.但在这样一个文化世家的家族记载中,对于其始迁祖只有官职没有名讳,本文即对睢阳王氏始迁祖名讳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4.
杨新磊 《寻根》2012,(1):82-83
近日,在网上搜得旧电视剧《贴错门神》,背景为民国初期。此剧讲的是一对难兄难弟如何与恶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它的片名,为什么叫“贴错门神”,此剧与“门神”何干?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1)
正粘氏溯源粘姓始自金,本复姓完颜,是东北女真族的后裔。闽台两地粘氏族谱皆奉完颜宗翰为一世祖。宗翰,本名粘没喝,汉语讹称"粘罕",生于1078年,是金景祖乌古的曾长孙,金太祖阿骨打的长侄,因功受封周宋国王、金源郡王,卒谥"桓忠"。粘罕有两个儿子:长子为真珠,曾任直使官出使于宋;次子割韩奴,从宗弼(即金兀术)征战,封武义将  相似文献   

16.
正每到农历新年,中国人总会在房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红红的福字,寓意未来一年的好日子。如今,福字已经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这样一种既体现庄严仪式感,同时又洋溢喜庆画面感的"贴福字"风俗,至迟出现于南宋时期。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梦粱录》是一部记录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提到的"贴春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7,(2)
正一据《大埔县志》和《茶阳饶氏族谱》的粗略统计,从明朝中期至清末,茶阳饶氏族人取得科举功名者进士8人名、举人20人,生员就更多了。时人称茶阳城内饶氏"庠生盈城,秀才比肩"。明万历五年(1577年),布政使刘子兴曾撰文称茶阳饶氏为"世称岭南望族"。茶阳饶氏自宋末从闽汀州府迁来,谱记五世祖饶孔彰(守  相似文献   

18.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8,(2):154-155
古典目录之学,防自汉季刘向、刘歆父子。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受命整理国家藏书,成《别录》若干篇,为提要目录之始;向卒,子刘歆继承其业,成《七略》一书,为图书分类目录之祖,较欧西《万象图书分类法》早千余年。《汉书·艺文志》曾简记其缘由称: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有所谓"七出"之说。关于"七出"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本命解》:"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大戴礼记·本命》中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将"七出"改称为"七去"。也就是说,如果妻子存在以上七种情形,丈夫是可以将其休弃的。到唐代,正式把"七出"列入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2)
正门神早在我国夏、商两代,便有了祭祀门扉的习俗,不过那时候先民祭祀的门神不是钟馗,也不是神荼、郁垒,而是"狗"。在畜牧时代,人类崇拜狗很现实,因为狗最忠于主人,白天随主人去放牧,夜里忠实守卫门户,确保主家的安全,是人类最可信赖的朋友。安阳殷墟早期出土的甲骨文中,狗字的象形是"卷着尾巴守门"的姿态,即所谓的护门"犬神"。还有器具的"器"字,便是中间一只犬看守四只陶罐。现在,云、贵、陕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