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对维吾尔族民间口头文学进行了初步梳理,分析了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网络中的三 种民俗模式:流行式,即伊斯兰民俗文化模式的确立和不断强化;遗式,即维吾尔人中远古民俗文化 模式的民间传承,废式,即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民俗模式的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2.
妈祖民俗文化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妈祖民俗的内容和内涵是妈祖民俗保护性开发的前提,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文章在分析妈祖民俗旅游表述不和谐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保护妈祖民俗的本真性是妈祖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保证,同时提出保护性开发妈祖民俗旅游的五大措施.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环境等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积累、传递、演进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民俗包罗万象,从建筑、服饰、饮食、民间信仰、歌舞等方面挖掘、探讨,研究汶川羌族文化的民俗文化特色,对保护和利用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题目】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也就是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如影随形。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也就是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如影隧形.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语言和民俗文化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汉语负荷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也不断地影响着汉语的发展。地域文化和时代风尚对民俗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只有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 ,采用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的描写、阐释相结合的方法 ,开展对民俗语言的动态研究 ,才能追溯其源头 ,把握其流变 ,使语言研究从狭隘的书斋里走出来 ,走向广阔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客家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沿途迁徙地的影响,又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形成的多样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经典.宁化牌子锣鼓是客家民俗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又是客家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社会基层,渗透于宗教信仰、寿庆习俗和民间游艺等客家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对本区域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民族地域音乐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言接触是在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不同语言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等的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人口、宗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文章以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分析自然语言接触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语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本文试从不同的思维方法、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用他们气势宏大的历史题材系列影片蜚声中国影坛。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蒙古族导演则将镜头对准草原民族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境遇,即由对草原民族的历史寓言讲述转变为对草原民族文化寓言的书写。而这种审美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对历史事件的恢弘展现转向了对当下现实状态的深刻描绘、由对英雄祖先的讴歌赞美转向了对普通牧民生活与命运的关怀、由对草原民族传统艺术及民俗风情的奇观展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阿依特斯是一种智慧和语言的竞技,这种竞技是哈萨克民间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艺术表演。阿依特斯是和哈萨克民间传统、哈萨克民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哈萨克民间普遍的语言心理和传统的民俗生活共同构筑了阿依特斯的传承空间。只有保护阿依特斯赖以传承的空间,保护阿依特斯具体的哈萨克语境,保护阿依特斯的民俗文化土壤,在民间传承当中,阿依特斯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文诗歌中有以“松”“柏”比拟美人腰身的表现传统,这一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传统既显现出维吾尔人受游牧生活和尚武习俗影响而形成的欣赏“健美女性”的“美人观”,也蕴含着本民族早先有过的“树神崇拜”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汉语诗歌相比较,这一艺术表现传统的长期延续,传承着一贯的欣赏“健美女性”的审美趣味,折射出雏吾尔人的“美人观”中,文人势力和文人趣味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5.
甲马在白族民间村落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白族甲马作为一种处于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与村落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出发,力图呈现村落生活中甲马存在和使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对村落日常生活中甲马使用仪式的详细分析.探求蕴含在甲马使用仪式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以挖掘白族甲马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汉文献与苗族神话中,对蚩尤神格的描述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在汉文献中蚩尤作为神出现,经历史演化后成为反面角色,最终又作为战神倍受信仰;而在苗族神话中,蚩尤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系列文化的创制者,从而兼具英雄神与文化神的二重神格。二者同时呈现出完整的蚩尤神格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苗族神话则反映出蚩尤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信仰与民族心理的契合——信仰整合了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支撑着信仰,由此产生了关于蚩尤崇拜的一系列民俗文化,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文本性注释,也就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泉,几乎哪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水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仅濡染、鲜活了人的性灵,也滋养出了一个地方淳朴的民风。中国最早的水井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与水井相关的文化观念也渗透到原始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方面,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水井遗迹有关的无形的文化现象。井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经济文化开发价值。保护古井研究井文化对加快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20.
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藏族民间音乐具有与生活相伴、与歌舞相融、与宗教难分、与时代相合的特征,又具有节日文化气息、崇高德性的观念、兼蓄外来文化的特点。呈现出神秘的文化色彩、浓郁的生活情趣、古朴的民风民俗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