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杂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说,编辑是“杂家”。相对于专家而言,在这里,“杂家”实属贬意之词,杂家不如专家。在一般情况下,“杂家”和专家在学识水平上确有区别,但对“杂家”应做具体的分析,不加分析地断  相似文献   

4.
再论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编辑家》(刊载于1993年6月2日《新闻出版报》)一文中提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的编辑家,是出版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成为编辑家代替成为杂家要求于编辑,是基于今天已从编辑无学进入了编辑有学时代,编辑如果仅仅是个杂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是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将编辑家作为与杂家相对立的概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没有家     
编辑,人称杂家。“杂家”何意?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本说的是不主一说而糅合诸家之说的一个学派。今称编辑为杂家已失去其作为一个学派的意义,大概听到“杂家”时总会联想为“乱七八糟的家”、“五花八门的家”,或者象某些人所抬举的“万金油家”,反正不是名副其实的家。  相似文献   

7.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8.
记得陈原先生在80年代曾经以《书林漫步》的书名出版过他的两本书,作者在该书续集中说,这“是一个在浩瀚书林中漫步的求知者随手写下的札记汇编,或者是被称为“杂家”的编辑工作者的读书笔记和随感录。”现在我手边的一部《书林漫步》同名书,则是资深编辑严麟书先生的书评创作结集。这位很勤奋有成就  相似文献   

9.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0.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11.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12.
30年前,当时我还年轻,和一批同龄的土改队员一起,告别了农村工作,踏入编辑队伍。一位老前辈谆谆劝勉我们说:“编辑要是‘杂家’,是什么都懂一些的行家;是善于和三教九流交朋友的交际家;是能洞察过去、预见未来的通家。”当时,对于我们这些经世不久而又有着许多幻想的年轻人,“杂家”这名词,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诱人,促使你去“胜境探幽”。从此,“杂家”深深地嵌进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左”的和右的风浪中,“杂家”蒙受过许多责难、误解和讽嘲,编辑工作的实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14.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观念的确立对于做好编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鉴于目前在编辑工作者中编辑观念比较淡薄,我认为有必要将此作为编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编辑主体能动性观念社会上对编辑素有“杂家”之称,此话除道出编辑知识结构的特点之外,还自然使人联想起那足以令人羡慕的与“杂家”相对的“专家”之谓,其中颇有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编辑同行中,亦有对编辑职业抱冷漠态度者,甚至认为当编辑是为他人出成果鸣锣开道,为他人成名成家当铺路石,颇有吃亏之感。当私下和知心好友谈及编辑职业的利弊时,则发出不无自嘲之意的感慨:“反  相似文献   

16.
因为我只承认自己是一名报纸编辑,所以听到别人称我为“专家”时,总是感到有点不自然,甚至觉得有点赧颜或滑稽的味道(当然本单位同事绰号般地称呼除外)。尽管我有时候也很自负,但一般不愿承认自己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杂家,说到底自己搞过的一些学术研究都是业余的,主业还是新闻工作。专家也好,杂家也好,最主要的是新闻媒体工作要有公信力,难在慧眼识真上,难在敢于较真上……记得2004年9月22日晚上,在客厅看电视的妻子看到《新闻联播》报道我获得第六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兴奋地来呼唤我,当时我正坐在电脑前上网,看到一位著名…  相似文献   

17.
在本刊第五期上,有文章对现在较通行的编辑应是“杂家”一说提出了异议。本期的《编辑知识结构的界定与评判》,则进一步对此作了探讨,提出了将编辑知识结构分成基本域与生成域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教期刊编辑的“专家”素质彭希京搞编辑的人都喜欢自喻为“杂家”,即博学多闻。近年来,更有人提出编辑应成为学者型的。1995年中国高教期刊研究会学术年会纪要指出,“高教期刊的编辑人员应当是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一方面他应当是高教研究的专家,应当在科研...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