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徐青 《教师》2011,(17):87-88
《品德和社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的综合性和新颖性,很多教师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把握,本文就如何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整合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要真正让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不能把成人化的生活强加给学生,必须用学生的视角去认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来自学生生活的人、事、物等各种资源,善于捕捉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学生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能生成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课改后 ,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规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 ,教育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 ,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 ,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 ,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既然为活动型课程 ,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  相似文献   

7.
姚秀蓉 《贵州教育》2009,(13):27-27,29
假如五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照本宣科。”假如三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看教材、教参上呀!”假如今天您再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强调教学资源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营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国家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工作,力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将教学工作与实际生活高度融合在一起,丰富教育的内涵、延伸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无疑是对教师的重大挑战。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起点,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时代要求之必然。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义,并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因为认知水平有限,抽象性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难以学习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且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和枯燥。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统一,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简单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学生基础的教育阶段——小学,其在学生后续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因而加强对小学阶段教学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小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提升其教学效果,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误区,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载体就是教材,教学目标也基本停留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思想品德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总是不令人满意。我们总是把道德品德与儿童和社会环境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的课程来对待。主要表现:①教材的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往往以德育或道德知识的逻辑来呈现.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使德育课程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②教学的语言说教,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学科的特点主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广泛应用性。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应更好地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本上的枯燥无味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具体可从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联系知识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方面来探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武金福 《学周刊C版》2014,(8):134-135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倾向,鲜明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20.
陈庆泉 《新教师》2021,(2):87-88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落实这一伟大任务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一.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学生生活主题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充分依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