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名记者麦尔文在他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了消息写作的十条原则: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3.要表现,不要陈述;4.把精采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5.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1.在你没有理解事情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说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前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做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消息中不要提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相似文献   

3.
美国名记者麦尔文·曼切个在他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了消息写作十条原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相似文献   

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讲了新闻写作的十条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情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说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相似文献   

5.
新闻(消息)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论文、写总结报告.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规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这就是所谓的消息导语。它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想好了再写     
我经常和通讯员打交道,发现有的通讯员采访回来,也不好好想一想,稿纸一铺就写将起来。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写完了第一段,不知下一段要说什么,半天也没把文章写成。这是一些通讯员的通病。那么,采访之后,什么时候动笔合适呢? 首先要把主题确定下来,写个什么意思要弄清楚。用什么形式写也要弄清楚,写消息,写通讯,还是写故事,要选定一种。文章用个什么标题;写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写几段,每段都需要那些材料;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想清楚了。才可以动笔。总之,动笔前,  相似文献   

7.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8.
当了三年的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的指导教师,看了许多通讯员写的消息,发现用词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的问题。现在集中讲讲,也许对大家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有所帮助。1,不要用“我县”、“我局”等第一人称。写消息时,不要把自己看作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一员,而是在暂时履行记者的职责,即站在局外报道所发生的事实。所以,消息必须用第三人称。这种意识的转变很重要。会促使你从记者的角度衡量所报道的事实的新闻价值。有少量的通讯,用第一人称写可以更有  相似文献   

9.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10.
雕刻家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前,总是把原材料拿在手中反复端详,有时还要用尺子量一量,迟迟不肯动手。他在看什么呢?他要看这块料到底适合雕刻什么东西。既不能小材大用,也不能大材小用。如果判断失误,就会糟蹋宝贵的材料。专业人员管这个过程叫“相石”。同样,对记者来说,获得一个新闻素材之后,也不要急于动笔。要先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看看到底适合写什么。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是写短稿,还是写长稿?既不能做无效劳动,也不能浪费来之不易的新闻资源。准确判断新闻价值,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基础。写东西,如同雕刻艺术品,既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又…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得最多的要算写消息。作为新闻记者,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会写消息,就象一个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兵种,都要学会用步枪。尽管如此,拿起笔来,却往往难以运用自如,枪响靶落。难怪有人感叹:消息最难写。开始我并不太相信。以后时间长了,才渐渐懂得,消息的确比较难写。所谓难写,是指把消息写好,写得有吸引力,叫得响,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2.
功夫在文外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同样,我们通讯员写文章,功夫应在文外。 曾有作家告诫初学写作者:假如十天时间完成一部作品,用七天时间思考二一天时间动笔比用三天时间思考、七天时间动笔写出来的文章成功得多。 我在平时的写作中,一般是思考(打腹稿)的时间较长,动笔写的时间较短。当采访到一新闻事件后,首先要考虑到写什么体裁(消息、通讯、新闻小故事等)、采用什么样的角度(表现手法)?是现场短新闻形式还是一般叙述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13.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却皱起眉头说: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14.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 有的认为情感属于文艺作品,在消息中讲究情感是自作多情。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新闻都是倾向性的报道,作者善于用巧妙的手法表情达意。因而要有情感。有情感才会有感染力,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请看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九岁小学生夏斐竟被母亲活活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者要牢固确立消息在报纸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写好和编好消息上,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新闻媒介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是全国消息研讨会上,与会者取得的共  相似文献   

16.
生动的消息离不开生动的语言,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在消息写作中,选择动词是值得格外花一番功夫的。西方有的记者说:应像寻找情人那样去寻找动词。一组甚至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动词,往往能使一篇消息增色,甚至成为这则消息的传神之笔。多数消息写的是刚刚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动词的动态性能增加其形象性和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请看1984年8月8日《羊城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开头两段:  相似文献   

17.
在济南军区某“双大功团”,政委黄元宰、主任韩建平以及宣传股长迟建忠都曾从事过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如今,这些老报道员又与报道组的新手们结成了对子,展现了新的风采。政委撑腰杆。报道员小李思想活跃,尤其对在部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反映、敢于曝光。有一次,他的一篇写问题的稿子由于触及到一位连队主官而受到非难,对方还扬言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之后,小李遇到类似有价值的线索也因有顾虑而不敢动笔了。为此,黄政委亲自找到小李鼓励他:“不要怕,只要是对部队建设有好处、不失真,你就大胆去写、大胆去投,有我为你撑腰。”…  相似文献   

18.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四、平等待人是不是平等待人,是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社论、评论,也包括署名评论,它是对别人发议论,去讲道理,去宣传,是要去说服别人,影响别人。你要影响别人;当然你认为你讲的是正确的,要是不正确,怎么会去写呢?你自以为是正确的,要别人听你的,信你的,但这种意思在文章中如何表述、流露出来,就要研究,要表达得很恰当。这就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当你讲道理的时候,你把读者放在什么位置上?这很重要。如果你自认为正确,就居高临  相似文献   

20.
身为版面编辑,碰见记者,常听到这样的问话:“近来缺什么稿子?”我的回答:“缺消息。”当编辑的,总希望自己编排的报纸版面为人称道。要做到这一步,办法自然很多:精心的设计,精美的图片,能使版面增色;精采的通讯和评论等,也能吸引不少读者。但报纸既为“新闻纸”,就得把提供新闻放在第一位,尤其要多为读者提供“独家新闻”。通讯、评论等虽然很重要,但适量即可,消息的需要量却大得多。然而,在一些报纸的编辑部里,消息常常成为“缺门货”。编辑手头没有多少“本报讯”可编用,只好用大块头通讯充塞版面,或者靠通讯社电稿度日子。例如有一家全国性报纸,一版主要登消息,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天刊登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