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玮 《新闻知识》2005,(7):29-32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气象信息在工业、农业、海洋业等各行各业及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方面正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天气预报,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内容,对新闻媒体尤其是都市类的报纸,近年来,得到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在报纸版面上的分量也正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2.
马川 《新闻知识》2003,(6):48-49
社会新闻主打还是经济新闻主打? 大约从1996年开始,全国出现了“都市报热”。都市类报纸的迅速发展很快取代了晚报类报纸的垄断地位。都市类  相似文献   

3.
气象新闻对平面媒体来说,原本一般只意味着常规的动态报道,因为相对于电视和广播.平面媒体很难提供具有预报性质的气象新闻。然而气象信息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读者最渴望汲取的信息之一,人们需要根据天气预报的气温去判断明天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需要根据预报所说的是否下雨来决定出门是否应该带伞……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平面媒体开始尝试提供文字天气预报。有别于动态报道,这种每天都出现在固定版面的天气预报在写作上也有着特珠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金宇 《东南传播》2010,(9):172-17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天气气候变化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还表现在非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对各行业生产经营乃至社会活动的巨大影响上。简单结论式的天气预报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天气各方面的需求,如何才能摆脱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将新闻领域实践多年的深度报道引入天气预报领域或许能打开另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5.
罗毅 《新闻前哨》2006,(4):45-46
气象新闻的出炉源于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新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在我国媒体中最先运用“气象新闻”这一术语。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从那时起,气象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人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在人们生活中持续了20年。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要,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闻兴趣与地理距离成反比,新闻价值同亲近性、相关性成正比。本地新闻对于城市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晚报和都市报的"肉博"核心是地方新闻大战,谁的本地新闻多,独特、深度、新鲜,贴近生活,谁的报纸就更好卖。  相似文献   

7.
8.
9.
经济报道是人类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这类报道一般来说,以非事件性新闻为主,依靠数字说话。它没有民生新闻那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没有突发性新闻事件那样强烈的现场感,也就是说经济报道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呆板、  相似文献   

10.
受多元化价值观和复杂化媒介生态的挑战,过去在传统媒体唱"主角"的政务新闻正逐渐被受众所冷落。政务报道要想"东山再起",应当跳出"政治性"窠臼,秉持平民化的视角,从会议、活动和文件之中或政务事件背后挖掘更具有服务性、趣味性、接近性等价值的内容,通过补充采访获取立体性素材,以民生新闻的形式对政务报道进行延伸。  相似文献   

11.
何岚 《新闻战线》2023,(9):65-67
都市快报以生活服务内容为抓手,开设专栏专版,深耕天气新闻。巧用数据、图文并茂,有趣有理易转发;善于发现、积极创新,用“气象+”牢牢吸引受众,对天气变化迅速做出正确权威解读;拓展发布渠道,积极拥抱数字媒体,与时俱进接地气,不断强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楚天都市报》市民生活化的定位特点,为新闻摄影发挥其独特优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以往一些报纸新闻摄影风格相比,都市新闻摄影的可选题材更广泛,报道手法更多样。以下仅就《楚天都市报》新闻摄影取材、摄影观念以及新的图片报道形式等问题,略作探讨。一、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市民生活服务于办报方针和整体新闻报道的需要,是摄影记者基本的工作职责。从都市报的定位出发,摄影工作要搞好眼务。理所当然地要把采拍重点和摄影视觉更多地放在广大市民身  相似文献   

13.
费涛 《青年记者》2006,(16):57-58
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的优势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整个金元帝国一片混乱,美国人被打人了迷宫,不仅要求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更迫切要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一些美国记也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纯新闻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其影响与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要求,也违背记的职责。于是,解释性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气象新闻的报道最初不是一个单独的新闻品种,到后来的简单播报,现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品种;从早期的不受重视,到中期的枯燥到现在的注重服务功能及预警功能.这种理念巨变的具体表现与原因何在?本论文给出了梳理与解答.  相似文献   

15.
大到防灾抗灾,小到穿衣防晒,天气变化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影响着市民生活方方面面,气象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年越来越受媒体关注.所有的媒体都有气象报道,气象新闻已成新闻富矿,在这个背景下,气象报道如何从中挖出更多的财富值得思考.做好标题引关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老话也说“题好一半文”.那么,如何做好标题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新闻奖对于获奖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新闻作品报道手法也在不断地求新,从首届中国新闻奖到第17届,新闻作品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贴近受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都市报都开辟了大量版面刊登热线新闻,如何提高热线新闻中突发事件报道的权威性成为各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一起各报同题报道的突发性事件出发,探讨如何对突发性新闻进行组织采写及编辑处理以提升事件性报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陈旭 《新闻导刊》2006,(4):18-19
正面报道.正在也肯定会成为都市报新闻竞争的主战场.无论是重大时政题材的拼抢.还是社会新闻新的报道领域的开拓.都非常清楚地预示着,在“揭露、批评”和“建设、服务”之间,都市报的考量和选择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夏文渊 《新闻记者》2007,(11):91-93
一个新闻类的小品专栏,从开设到现在,历经二十多年,经久不衰,至今仍是稿源不断,作者"代代"相传,读者越聚越多,这在报界是不多见的。这个专栏就是新民晚报"读者之声"版上的《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这个专栏的内容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针砭时弊,写作诙谐、辛辣,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不仅深受读者欢迎,还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相似文献   

20.
年年两会,年年新闻战。在新闻竞争日益白炽化的今天,如果都市报放弃了省、市“两会”这个巨大的新闻资源,那无异于主动地放弃了竞争,放弃了市场。概因于此,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都市报每逢“两会”都主动地调兵遣将,组织精干力量纷纷上阵,争夺这块新闻资源的“蛋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