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因理智水平、审美品位等不足从而导致与主流价值不合但尚未违背既定道德准则的网络行为.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影响范围广,潜在危害大.纠正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大学生精神领域的自主免疫系统,即"理趣"."理趣"是以理性、智慧为美的一种美感趣好,而不是一种行为规范."理趣"通过人格和动机的机制成为抵制"准失范"网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理趣"培养应遵循浸润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以公共精神、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审美趣味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群体,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其日益成为大学生精神交往最为重要的手段.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精神交往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网上交友、游戏娱乐、实现自我.此外,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精神交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下手,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精神交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已在全世界迅速的发展起来.互联网对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日益明显.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表现出间接、自由、虚幻和平等等特点,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则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文章着重探讨了网络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繁荣,强烈冲击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而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最活跃的特殊群体,毫无疑问是受到互联网环境影响最深远的一类人群。在互联网环境下,道德规范的相对弱化、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意识的降低,虚拟网络中的自我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差距,甚至网络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等都正在呼唤着发扬网络"慎独"精神,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理想,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从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宁  赵堃 《学子》2013,(14):117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宽松自由又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提供极大信息自由的同时,也给大学生酊心理、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试从心理学和传播学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分析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异化现象,并从互联网自身的角度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精神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来势凶猛的"网潮",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因此,必须重视网络精神文化的培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与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正>智能手机和智能软件的迅速发展,使网络深度渗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今,我国网民数量十分庞大,大学生网民数量急剧增加,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00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其接受能力强且受网络影响深,网络行为特征鲜明。基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背景,发挥思政教育网络育人功能,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探究有效改善策略,促进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学习和生活,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层面上展开的各种行为与现实中相比具有许多基于互联网文化的独有特质,从中能够反映出互联网用户的心理运作过程。大学生作为对互联网接受度最高的群体之一,其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行为占据了相当程度的比重,而对其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展开的研究也日渐成为了教育研究指导的重要一环。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以期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发的教学策略思考带来新的探索途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其高速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需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而青年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和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特点,也享受网络的社交互动、休闲娱乐、消费与创新等功能,这使互联网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媒介,其中对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尤为广泛而深刻,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影响。但互联网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空间,也伴随着一些新的挑战。高校应在21世纪"互联网+"的时代,抓住这次机遇,结合当下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忽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合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群体聚集的圈层化。大学生网络行为圈层化是个体需求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个体上看,主要是找寻精神情感的寄托和融入兴趣爱好的诉求;从环境上看,主要是深度嵌入互联网时代和摆脱家庭束缚的情绪。大学生网络行为圈层化的多样性与网络思政的单一性、圈层化的特定性与网络思政的宽泛性、圈层化的贴近性与网络思政的疏离性、圈层化的及时性与网络思政的滞后性,这是网络思政质效提升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网络思政质效提升可以从准确把握行为表征、转换话语表达体系、拓宽交流互动渠道和强化线下育人协同等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在卫星网、互联网、通信网和电视网四网融合构成了新的便捷的、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呈现新的内涵。文中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提出具有自主性、主体性、前瞻性和依赖性的学习行为才应属于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媛 《考试周刊》2009,(52):195-19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无疑是受网络环境和思维方式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本文阐述了当今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对当前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慎独"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根源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传统"慎独"精神所提倡的理性自觉、自我约束、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与网络道德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加强"慎独"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持久性、自觉性、自律性、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由于网络有着开放、互动、虚拟、自由等特点,在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针对这些不良网络行为的特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信息网络活动,指出了一些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以期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也产生了大学生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甚至网络犯罪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深入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场景与现实场景高度吻合的"互联网原住民"。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社交场景"圈层化封闭"、学习场景"注意力涣散"、生活场景"法治观薄弱"等现象,法治监管与理论教育不全面、责任自觉与行为自律不到位是两方面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认知构建-环境构建-行为构建"的演讲逻辑应当是网络素养培育和养成的核心内容与梯度范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高校242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状况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是网站、个体特征、上网时间数量。大学生越是经常浏览购物网站、搜索网站和"微博"网站,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大学生的年龄越小、年级越低,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比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分析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可以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启发。  相似文献   

20.
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现象亟待改善。"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提出,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提供了解决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新途径,有利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问题的科学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