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分析的方法,对"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的人物媒介形象展开了性别分析。结果发现,虽然女性的刻板印象被部分消解,但传统的性别意象仍然存在,且女性群体内部出现了年龄和职业的区隔。主流媒介中性别话语的叙述方式,表明传统的性别文化规范以面纱的形式隐蔽的存在,限制了两性平等发展的机会和自由。建构真正平等的性别话语,还有赖主流媒介引导、扩大对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范钊  李妍 《新闻世界》2012,(5):163-164
《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历年获奖人物的社会角色解析,分析当今社会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4.
夏宝君 《东南传播》2021,(1):147-150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女性的力量在这一时期空前强大。大众媒体通过对现实世界的重构,成为性别建构的重要场所和领域。本研究基于建构论的视角,对《广州民国日报》的广告图文进行研究,试图探寻其如何通过广告中所呈现的女性的身体、活动交往空间、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等话语空间,建构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性别角色与身份变革、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性别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和女性应超越性别二元对立,使男女双方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电影在性别叙事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以黄蜀芹《人·鬼·情》《画魂》为代表,二者以清晰冷静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另类生存困境,影片在叙事语言和视觉编码上均对传统银幕的男权话语形成了挑衅与颠覆,因而具有突出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8.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它开辟了典型报道的全新叙事模式。即以仪式化的形式贴近受众、以悲情叙事的策略建构话语。这使得《感动中国》迅速成为时下中国树立道德标杆,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传播效果上看,《感动中国》对受众并未形成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处于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  相似文献   

9.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1.
王菲 《今传媒》2013,(10):87-88
通过对《悦己SELF》两部微电影宣传片的解读来分析微电影中以及《悦己SELF》杂志做为代表性的女性媒介所传播的女性观念与性别文化,以此来探寻女性媒介的发展,建构女性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菲 《报刊之友》2013,(10):87-88
通过对《悦己SELF》两部微电影宣传片的解读来分析微电影中以及《悦已SELF》杂志做为代表性的女性媒介所传播的女性观念与性别文化,以此来探寻女性媒介的发展,建构女性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16年热播的网络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呈现了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性别机制.节目通过设置以男性局长为中心的男性权力金字塔,输出男性观念,大量呈现涉及调侃女性的污段子满足男性的性心理,着重展示美丽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身体部位引导女性规训自身.《火星情报局》用社会中的优势意识形态来建构性别的意义和模式,生产出了取悦男性思维的内容,成功激发了更多观众的观看欲望.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有学者论述:现代工业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有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也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而女性主义思潮便很自然地与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本文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全面地分析此类节目中的“女性主义”观照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性别形象成为很多电视剧的重点着墨之处,体现了性别话语在影视作品中的回归。笔者通过对《三十而已》和《卿卿日常》两部近期热点的现代和古装电视剧的深入分析,认为国产电视剧需要优化对性别议题的议程设置,既不能为了去攀附文化热点,无事生非、“煽风点火”,将所有复杂多面的问题都归结到性别差异上;也要秉持人性关怀,警惕美化苦难,不漠视女性的客观弱势地位,用先进价值观去推动社会平等。电视剧制作要牢牢坚守现实主义导向,让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9.
“伪娘”与“女汉子”看似都是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话语抗争,表达了对男女两性气质多元重组的社会发展需求,但媒介新闻却通过对“伪娘”与“女汉子”不同的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维持着传统的性别话语,甚至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介绍毕新伟教授新著《性别与德性:文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踪影》中德性与女性文学、女性阅读相融合的写作特点,阐述了以中国传统女德为精神核心的女性工读文化的现代意义,并为图书馆以德性引领女性阅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