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文1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捕到食物蝙蝠既不是靠视力也不是靠嗅觉寻觅食物,而是靠声音来帮助辨别方向和寻觅食物的.蝙蝠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出去,当遇到物体时,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听”到的回声,就能判断物体的大小和所处位置郾科学家把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郾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本领很强,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声信号与地表、树木等反射的声信号准确区分开来,辨别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另外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特别强郾短文2仙人掌为什么多肉多刺仙人掌的祖籍…  相似文献   

2.
荷包牡丹碱对蝙蝠听觉中枢神经元声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能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Bic)对蝙蝠听觉中枢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声反应模式、冲动发放模式和发放率、潜伏期、听感受野的影响 ,揭示了荷包牡丹碱在听觉中枢声音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述γ-氨基丁酸(GABA)对蝙蝠听觉中枢的作用,包括对频率调谐曲线、发放率、听感受野、听声反应模式的影响,说明GABA在中枢中产生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春 《中学生理科月刊》2004,18(7):80-80,84
短文1 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捕到食物 蝙蝠既不是靠视力也不是靠嗅觉寻觅食物,而是靠声音来帮助辨别方向和寻觅食物的.蝙蝠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出去,当遇到物体时,超声波便被反向回来,蝙蝠根据"听"到的回声,就能判断物体的大小和所处位置.科学家把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相似文献   

5.
高峰 《辅导员》2014,(2):27-28
正第十名:蝙蝠——超音速声波定位。蝙蝠可以通过发射超音速短促的尖叫声并分析该声波遇见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后反弹的回声来躲避障碍物,捕捉昆虫。这种生物声波定位被称作"回声定位法",此方法也被海豚在黑暗的水域用来导航。第九名:鲨鱼——特殊细胞感受电信号。永远别想着与鲨鱼玩捉迷藏,因为你不可能斗过它。鲨鱼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认为听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是听觉器官、脑和神经统一活动的结果.同时,介绍了听觉器官——耳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主要作用,将声学系统和电学系统进行类比,建立耳蜗对声音信号频率滤波、毛细胞的换能以及侧抑制神经网络对声信号缩减的数学模型,用模型分析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的处理方式.最后,运用上述理论,解释蝙蝠能感应超声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峰 《辅导员》2014,(1):27-28
第十名:蝙蝠——超音速声波定位。蝙蝠可以通过发射超音速短促的尖叫声并分析该声波遇见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后反弹的回声来躲避障碍物,捕捉昆虫。这种生物声波定位被称作"回声定位法",此方法也被海豚在黑暗的水域用来导航。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08,(8):75-76
据2008年2月15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2008年2月13日电,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南希·西蒙斯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宣布了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报导介绍,蝙蝠有回声定位的特殊本领,即发出尖叫,再倾听从飞行的昆虫身上反射的回声而将猎物定位,已发现世界上有100多种蝙蝠能发出声波。不过,也有一些蝙蝠靠嗅觉和视力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9.
李丽丽 《教育技术导刊》2016,15(12):170-171
受蝙蝠觅食时回声定位行为启发,剑桥大学的Yang教授于2010年提出了蝙蝠算法(Bat Algorithm, BA)。BA因具有结构简单、参数少、鲁棒性强、易于理解和实现等优点,因而受到极大关注,逐渐成为计算智能研究领域热点。阐述了蝙蝠算法的仿生原理和算法的具体流程,总结了蝙蝠算法优缺点,介绍了蝙蝠算法和改进蝙蝠算法的应用,对蝙蝠算法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蝙蝠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蝙蝠共有7科30属120种。通过对区系分类、生态、回声定位、核型分析、生理生化、蝙蝠携带的寄生虫和病毒六个方面的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口译中源语认知和工作记忆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通过对口译中源语(SL)感知认知、听觉认知(AP)、"中枢执行程式"调控以及工作记忆阶段等的研究,分析出SL认知和工作记忆对口译操作的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大脑神经系统兴奋度影响听觉系统SL感知能力,而中兴奋度时听觉系统SL感知表现状况最佳,由此可知"中枢执行程式"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凸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并得出激活惰连关系,实现从惰连关系到专联关系的转变有助于增强SL认知。研究发现口译工作记忆分为回声记忆、听觉整合、最佳模式信息识别和短时记忆四个阶段,各阶段记忆任务的顺利完成才能发挥口译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动物的“回声定位”是指动物通过发射声波,利用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回波进行空间定向的方式,它有捕捉猎物和回避物体两种作用。根据研究巳知动物界小蝙蝠亚目的几乎所有种类、大蝙蝠亚目的果蝠属、鲸目的齿鲸类(即豚类)、鳍脚目的海豹和海狮、食虫目的马岛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态学家不断地在一些风力发电厂附近发现惨死的蝙蝠。最典型的是2003年8月中旬到10月的蝙蝠迁徙期间,至少有400只蝙蝠,死于佛罗里达州“登山家风力发电中心”的44座涡轮下。显然,蝙蝠是因为撞上风力涡轮而死亡。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蝙蝠死在这特定的地点?生态学家对收集到的400只死亡的蝙蝠进行了研究。一些科学家认为,迁徙中的蝙蝠在碰撞到发电机叶片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使用它们的回声定位功能;一些科学家猜测,风力涡轮可能会发出高频的声音,干扰蝙蝠准确地判断,而吸引它们迅速地飞向那里;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蝙蝠可能是被涡轮飞…  相似文献   

14.
无尾蝙蝠     
无尾蝙蝠在夜间出没的飞蛾终难逃出蝙蝠的魔掌。尽管较之其他昆虫,它们的听觉神经已十分灵敏,能够听到由蝙蝠发出介乎20至50千赫频率的捕食信号,及早加以防范。可是,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更“低调”的无尾蝙蝠能成功地把飞蛾、草岭等昆虫吞进肚子。科学家指出,一...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通感》中曾将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进行比较,以说明通感与一般比喻之不同。他说,在《琵琶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中,白居易把琵琶声比作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虽写得生动逼真,但仍是由声到声,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未产生感觉的移借;而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则把琴声描写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将本来诉诸听觉的  相似文献   

16.
夜蛾的天敌是蝙蝠,而蝙蝠的声纳系统是动物世界最奇妙、最完善的。美洲有一种白蝙蝠,能在一秒钟内发出250组超声波,还能准确地接收和分辨同等数目的回声。它凭借这个声纳系统,从发现昆虫到把昆虫捕获只需几分之一秒,一分钟能捕上几只小昆虫。然而,强中更有强中手。夜蛾竟能巧妙摆脱蝙蝠的追捕。 原来,夜蛾身上长有一种奇妙的“耳朵”──鼓膜器。这种鼓膜器位于夜蛾腹间的凹处,外面是一层角褶皱和鼓膜,里面有气囊、感撅器和鼓膜腔,腔内有两个听觉细胞和一个非听觉细胞,它们的神经纤维相互平行,形成一束鼓膜神经,和主神经干联接…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SP)在雄性山噪鹛与白腰文鸟听觉和发声中枢内的分布差异,结合计算机图像仪检测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结果:1)SP在端脑的分布为发声学习中枢X区最多,学习中枢MAN和发声高级中枢(HVc)次之,发声运动中枢古纹状体栎核最少.2)两种鸟SP的分布在听觉中枢耳蜗核、中脑背外侧核壳区、丘脑卵圆核壳区等比较相似.3)在山噪鹛发声中枢中SP的标记量比白腰文鸟丰富, 尤其是在X区.结果表明:SP广泛分布于发声核团和主要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SP在发声中枢分布的丰富程度可能与鸣唱的复杂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最近,捷克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一种会振动的"感应鞋",能够让穿着它的盲人及时感知到前面存在的障碍物。 科学家表示,设计这种鞋的灵感来自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聆听是唱歌教学的必经环节和必要手段,运用多方法、多层次地聆听实践活动来品味歌曲,听其声知其因,听有所思,听有所悟。将聆听活动贯穿于唱歌教学之中,以聆听为起点,以聆听为主线,关注聆听的过程与方法,"以听养唱",让学生在听觉感官的刺激下,循序渐进、轻松愉悦地学会演唱歌曲。  相似文献   

20.
夜蛾的绝技     
夜蛾,是昆虫王国普通的一员。蝙蝠则是夜蛾的天敌。不过,夜蛾也有一套精巧可靠的“超声感受器”,能有效地对抗蝙蝠的探测和追捕。 有一种夜蛾的足关节上,生有特殊的干扰装置,叫作“振动器”,它能发出一连串的超声波,干扰蝙蝠。 还有一种夜蛾的身上,生有消声装置。它是一层厚厚的绒毛,能吸收超声波,使蝙蝠接收不到足够的回声,从而大大降低了“声雷达”的作用。 复杂多变的“雷达”与“反雷达”的较量,常常因夜蛾采取了一系列对抗措施而避开了蝙蝠的探测和追捕,最后获得胜利。 现代科学已经探明,昆虫在搜集信息时,它头上触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