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以清代服饰色彩的面貌与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经"与"权"的逻辑角度探讨其审美观的发展主线。将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的"经"与"权"概括为承袭礼制、顺应禁忌与因时制宜、打破禁忌。这两条主线("经"与"权")促进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及"螺旋式的上升",借此理清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的流变脉络。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铜仁土家族的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研究,阐释了铜仁土家族服饰在实用性和装饰性之外,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形式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直观方式。艺术也是如此,艺术首先在形式上能与那些非艺术的东西区别开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的形式。而透过事物的形式,研究事物的内容,研究事物的特殊矛盾和发展变化规律,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文化内涵的外化,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下特定审美观念的反映。维吾尔族由传统服饰走向了现代服饰,这种变化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由传统审美慢慢走向了现代大众化的审美,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个性化的追求和对社会主流审美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的输入,因为有强大的儒家思想作文化支撑,均为外来文化被同化,而输出也是承载儒家文化的服饰被模拟和吸收。但近代中国,由于中西方各种思想交融的影响,服饰理念也有变化,以多种风格呈现:国内的服装品牌要么彻底西化,要么保持传统风格却面临狭窄市场,要么以西方风格诠释中国元素。现代中国服饰的道路,不在于复兴传统服饰的形式或内涵,而在于这种复兴必须建立在符合时代审美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是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艺术形态,不管是采取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还是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都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趣。这个自然情趣,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恰恰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研究中西园林中指导造园设计的哲学思想和设计理念,并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和应用,肯定能对我们现在的园林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印象画派是现代美术的开端,也是在印象画派得到认可之后,对西方现代美术的非议才变得越来越少。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美术没有固定的风格和流派,美术流派层出不穷。对于每个美术流派来说,较为重要的便是艺术的形式,形式是价值的体现。形式主义不仅在西方美学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文学理论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该文从西方现代美术史角度研究绘画形式创新的重要性,阐述了西方现代美术史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影响,分析了绘画形式创新中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8.
桐城籍女诗人方令孺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借鉴、移植西方诗体、诗行、韵律和题材。其诗歌体式移植西方十四行诗的变体十六行体,诗行排列选用法国立体派的压行式,韵律借鉴意大利彼特拉克体的抱韵格式,在题材选取上极力模仿英国维多利亚中后期诗人克·罗塞蒂的诗歌。方令孺在诗歌艺术形式上所作的有益尝试,较好地践行了新月派"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围绕着审美形式而展开的。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法,把审美形式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他对审美形式的界定、审美形式功能的阐述以及对艺术独特本质的界定都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是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类审美观念的转变紧密相连的。20世纪下半叶,流行服饰设计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大影响,进入到了一个大众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同时,这股社会思潮也导致了人类服饰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即艺术与生活的同一,以及美作为唯一艺术价值的衰落。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不仅丰赡深刻,而且鲜明地呈现出丰异多样的形态表征.它或者外现于散文化的言谈论说之中,或者深隐在诸多的文学形象内.只有运用艺术理论予以审美观照,深入剖析其生命意识的具体形态表征,努力探寻其表现形态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生命意识,以最终揭示其生命意识的超越性意义和终极性旨归.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生活中的美引入职业审美,论述美的职业特征、美的共性标准与职业标准,并从一般审美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态度决定审美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职业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儒家“立于礼,成于乐,”道家“大美无言”都十分注重精神在艺术形式中的超越。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重感情性的审美观点,在中国艺术长期发展中得以强化,所以中国古典艺术追寻“神”“趣”的表叙,正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统审美标准的角度,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成因及内涵作了多方面的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园林艺术与诗文绘画一样,以意境作为审美的最高追求。园林意境的营构借鉴了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山水的意境;二是山水诗画意境。诗画艺术源于自然,并且指导第二自然———园林的营造,影响了园林的要素和结构布局等艺术形式,赋予园林境界深刻的文学和哲学寓意。一方面,综合性的园境具有与诗画相通的一般意义上的意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园林作为实用的物质生活环境,还具有移步换景和四季变迁的多变性、相关个人经历的场所性、个体体验的多样性、众美荟萃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宋词和园林关系密切,二者在文化根源和审美特点上有共同点;通过对宋词中常用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将使我们对宋词的艺术特征有更深入的把握并能更好的体会宋词之美。  相似文献   

17.
“清”也是钟嵘《诗品》中较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钟嵘较多地用其评价山水诗人和永明体诗人。“清”的审美标准确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对后代诗人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人的影响特别深远。“清”受到广大山水田园诗人的喜爱,不单单是由于“清”自身的审美内蕴,更为重要的是“清”已成为一种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五大美学史著作呈现出三种写作模式:完全客观型、完全主观型和主客观调和中以客观史实为主型。而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却只承认一种模式,即所谓客观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两本“片面”的主观型西方美学史是当前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美学家中,庄子的审美观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自然审美观。这种自然审美观“素朴”是其纲领,“本真”是其本质,“大美”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雕琢复朴”是其艺术主张。这种美学思想对中国后世美学和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文章对庄子的自然审美观及其渊源进行了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中国古典园林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凝结了古人崇尚自然、妙用自然的无限智慧,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造园艺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也蕴含着环境中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给向往自然的现代人带来许多启迪。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为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自然审美需求,从空间形式、界面材料、花木配置方面都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