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张明华《集句诗嬗变研究》一书对历代集句诗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较系统、全面地勾画出集句诗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同时探讨了集句诗嬗变趋势与"创作诗"之关系、集句诗创作与理论发展间的互动关系等。全书既有对集句诗发展的宏观把握,又有详细的个案研究,点面结合,颇多胜义。此书与其另一著作《集句诗文献研究》一同形成对集句诗的系列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集句诗研究的薄弱局面。  相似文献   

2.
袁贝贝 《文教资料》2013,(7):8-8,19
张明华、李晓黎的新书《集句诗文献研究》是第一部研究集句诗文献的专著。该书不仅对历代集句诗的创作和存佚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对集句诗的保存与著录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纳,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其文献的真伪,重视集句诗的辑佚和校勘价值,而且进一步探讨其价值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3.
张福清著《宋代集句诗研究》是在其《宋代集句诗校注》文献整理根基上的精心撰构之作,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宋代集句诗之发展及价值的论著,在宋代集句诗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或奠基意义。该著系统地对宋代集句诗作家与作品进行了较为翔实可靠的研究,第一次较为成功地完成了宋代集句诗之单体文学发展史的撰写,并较为准确地体现出这一文体之演变流程与发展脉络。同时,在充分认识集句诗之“集”所带来的信息密集之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可贵功能,将宋代集句诗所蕴藏的文化历史学研究价值及文献考据学价值发挥到极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集句诗拓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集句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的一种,是用别人的诗句集合成诗。它起源于晋傅咸的《七经诗》,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集句诗在北宋的勃兴与宋诗特点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宋诗的拟古、"以才学为诗"都影响到集句诗的创作;而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间接为集句诗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林峻坚是新加坡现代文坛上非常少见的集句诗人。其《海外客诗集》共收诗968首,原创诗歌166首,集句诗歌802首,集句的对象主要是陆放翁诗,集陆诗共计791首。愁、酒、坚守与旷达是集陆诗的三个重要主题。艺术上,这些诗歌全部采用七绝的形式,俊爽流利,保持了一定的水准,或以创意取胜,或以情韵见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体裁单一,重复率较高,少数作品质量较差等。无论是研究新加坡旧体诗的创作,还是研究海外集句诗的创作,又或者是研究陆游诗歌的接受与传播,林峻坚的集陆诗都是不应当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6,(4):75-84
《诗小序》的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纷如聚讼","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清代一些学者,从清初的陈启源,中经钱大昕、翁方纲、张澍,到晚清的陈奂等,一改宋代学者轻率攻击《诗序》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对《诗小序》的作者进行了辨析,肯定《诗小序》出于子夏。其中张澍在其《诗小序翼》的序言《诗小序翼题辞》中,以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毛诗笺》等的直接证据与自左丘明《左传》以来历代学者引用《诗小序》的间接证据相结合,论述了《诗小序》为子夏所作,显得全面而系统,令人信服。当代学者在"走出疑古时代"的背景下对《诗小序》作者问题的研究,肯定了"子夏序《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精忠旗》是一部由冯梦龙改定而成的岳飞戏,在冯梦龙所详定的《精忠旗》中,运用了为数不少的集句上下场诗。冯梦龙改定本《精忠旗》对集句诗的使用是有意为之的,并非出于炫才或文字游戏的目的。这些集句上下场诗除了承担一般功能外,也使得改定后的戏剧文本更为典雅,兼顾了阅读性。同时,部分集句诗的精心设计,增强了剧本的悲剧内蕴,也使悲剧高潮呈现出异步情况。  相似文献   

8.
忻城土司文人莫震的《村居集古二首》,是迄今完全可以确定的、得以流传下来的壮族本土文人所创作的少之又少的集句诗作。鉴于集句诗自宋代大量产生后便处于褒贬强烈争议间的特殊性,莫震的这两首集句诗,不但在对广西壮族文人的集句诗进行研究方面价值不菲,而且对于我们深入地研究莫震本人的思想和才学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彝尊的集句词集《蕃锦集》向来是被学界主流鄙弃不谈的一部作品,原因与对“集句”这种“字游戏”的认同程度有莫大关系。本第一部分对集句的产生、流变、价值作了初步梳理,第二部分对朱氏《蕃锦集》作了具体品评,并指出:朱氏在集句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实质上是他自觉释放这种体的抒情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集句诗,旧时作诗方法之一,即选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重新成诗。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孔丘卒,鲁哀公集《诗经》句为诔以悼之,此被后人谓为集句诗之始。晋人傅咸曾集七经成句为《七经诗》,此可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以后,为集句诗者渐多,到了宋代,为之者更盛,而成就最大且倍引后人瞩目者当数文天祥。  相似文献   

14.
兰州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部清乾隆刻本《玉厓集句》,目前本书未见有他处收藏。文章探讨了成书背景、作者身世等涉及《玉厓集句》创作的若干问题,分析了书中正文部分的内容,并阐述了本书的成就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任冬青 《文教资料》2013,(29):37-41
历来文人集唐的热情很高,明传奇将唐诗以集句的方式嵌入作品,汤显祖则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牡丹亭》是一部优秀的“诗剧”,它的“剧诗”是构成“诗剧”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牡丹亭》集唐诗与剧情的关系,不能脱离它在剧本中的具体语境。下场诗中《惊梦》集唐诗主要担当了叙事状物的功能,《寻梦》集唐诗的议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真》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上场诗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剧中诗往往能表现人物内心。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成功的有《玉合记》、《长生殿》和《紫钗记》,它们的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同中有鼻一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已经从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中辑得大量佚句。但通过文本梳理,又发现了许多尚未辑佚的诗句或重复辑佚之句,并对此作出辨析,以引起宋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部清乾隆刻本《玉厓集句》,目前本书未见有他处收藏。文章探讨了成书背景、作者身世等涉及《玉厓集句》创作的若干问题,分析了书中正文部分的内容,并阐述了本书的成就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关雎》 堪称华夏诗国的"第一情歌".孔子作为 《关雎》 的第一读者,以整体性视野,从审美与教化双重角度,奠定了 《关雎》 三千年接受史基调.汉代儒生"《诗》 作经读",优美的婚恋情歌成了严肃的伦理教材.从两汉"《诗》作经读",经魏晋"文的自觉",到两宋以及明清强调"《诗》 作诗读",《关雎》 逐渐恢复原初的情诗面貌.现代接受者从纯文学观念出发,一致把 《关雎》视为男欢女悦的情歌.纵观《关雎》三千年接受史,这是一部由"《诗》作经读"到"《诗》作诗读",亦诗亦经、亦经亦诗,审美与教化双线演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诗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史.从阐释学看,诗与诗的阐释都是传统的构成部分.今天,当人们超越了伦理主义与审美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同情的理解看待诗教传统,完整认识《关雎》以及《诗经》在历史上"诗"与"经"的双重身份和双重影响,又引起了当代接受者的新思考.由此,从孔子到今天,《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形成一个审美之圆.  相似文献   

19.
机趣诗摭谈     
易喜平 《语文知识》2002,(11):32-33
《古今小说》中载,郭辉写信回家,忙乱之中却错将一张白纸装入信封,其妻拆开看后,知道是丈夫马虎所致,却并不嗔怪,而是随即在白纸上写下四句诗让信使带回。诗曰:  相似文献   

20.
集句诗(二)     
至福安第六十二[宋]文天祥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宋]文天祥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集句诗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文天祥的《集杜诗》却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他专集"诗圣"一人的诗句,就是为了"以诗存史"。文天祥在《集杜诗》的《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