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斯大林的民族问题上所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不是停留在对其大俄罗斯主义情绪的泛泛而谈上,就是在“环境解释”和“心理分析”上各执一端,少有系统深入的剖析。事实上,斯大林的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俄罗斯族为主体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大俄罗斯主义积淀深厚的化氛围、斯大林本人的少数民族身份和赢得俄罗斯人支持和现实需要,国内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复杂状况和帝国主义的长期包围及其对苏联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斯大林个人的认识水平及其个性、民族理论上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与民族过程的混淆,惯于“阶级分析”的“思维定势”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恐资症”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成了斯大林的错误,一切简单化、片面化的分析都无助于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2.
每个国家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教育并将之视为共同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决定了各国民族教育和国家政权之间互动关系的存在是必然的。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在明晰界说“民族权利”与“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以这两个概念为基本主线,分析了中美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家政权的互动关系,并从互动过程、互动结果和互动前景等三个方面对这种互动关系进行了学理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1991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两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苏联和南斯拉夫不仅国家性质发生了改变,而且国家也分崩离析成一系列民族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斯大林和铁托的民族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他们那里找到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的民族根源。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这就存在着与单一民族国家不同的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也导致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甚至还会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试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认为利益和认同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基于利益可以产生和深化认同,又由认同来兑现利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利益实现问题在国家利益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要流派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国家利益实现的不同的框架和视角,并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分析苏共失败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斯大林时期开始,苏共日益脱离群众,对人民利益的损害日益严重,最终走向失败。主要表现为:个人高度集权、官僚特权阶层腐败、暴力专政、党群关系倒置和忽视群众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阶级利益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基于资本主义时代利益逐渐成为社会原则和人类纽带的前提,通过大量论述阐释了社会存在的普遍利益对立及其所导致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揭示了无产阶级应如何实现自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无产阶级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阶级利益教育。通过综合考察、梳理这些经典论述,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利益教育的历史前提、核心点位及作用意义,从而为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分析利益关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把握和谋求自身根本利益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根据和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云  刘石营 《华章》2007,2(10):45-45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偶然性与必然性都有其充分的历史根据.纵观"一边倒"政策的选择,国内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在纵横交错、扑朔迷离的中美、中苏、苏美之间的关系中,我认为,"一边倒"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民族国家利益.民族国家利益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民族国家利益即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是它决定了中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也决定了美国在中共与国民党政府的选择和苏联在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排挤和消灭的过程。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一致与和谐的关系。问题在于,斯大林把和谐看成是无矛盾,甚至“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唯物辩证法,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也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早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给前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关于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1.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2.工人阶级自身心理特点;3.整个俄罗斯民族心理特性。这三方面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脱离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可能就不会造成斯大林模式的出现。这其中工人阶级的自身心理特点和俄罗斯民族心理特性为斯大林模式的出现铺下了基础,而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则是最终的导火线。当然,如果没有斯大林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最终也会出现专制局面,但情况可能会两样。也许会成为开明专制。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阶级意识理论。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阶级概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报道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以及构成社会问题的基本要素。加强对社会问题的界定、阐释和干预,不仅是社会学家的基本任务,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实践活动。主流媒体应加强和改进对社会问题的报道,这是拓展群众性利益表达渠道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决策民主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治国方略的重大提升。它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世纪建党执政、治国育人的治本上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理应深入学习和理解并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要从教学实践着手对思想道德修养课进行全方位改革,使“以德治国”思想进课堂,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4.
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主要对策:通过阶层结构合理分化促进社会和谐;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之初的艰难岁月里,在他所绘制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新蓝图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的教育强国主张,以及一整套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发展"科学与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改良论".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共生理论起源于德国生物学家提出的生物学概念"共生",上世纪90年代胡守均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共生论",并把它发展为的一种社会哲学。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流动,社会问题频发,为了化解社会问题,必须倡导社会共生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教兴国社会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地位、作用不同的社会要素所构成 ,并有其运行机制在内的社会运动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要着眼于形成要素的培育和其功能作用的发挥以及运行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