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桐城战役是在1856年11月中旬至1857年2月末进行的。是太平天国发生内讧两个月之后,太平军在皖北发动的一次反击战。天国内讧之前太平军控制了西自武汉,东到镇江的长江沿线,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太平军都居于优势。天京方面:太平军于1856年4月击垮了围困镇江之敌后继续开展了对天京外围的扫荡战,先后收复了江北广大地区,击溃了围困天京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迫使清军统帅向荣败走丹阳,后被革职自毙。江西湖北方面:石达开、罗大纲等率大军西  相似文献   

2.
天京地区既有太平天国政权,又有清政府的地方政权,既有太平军,又有八旗兵、绿营兵、湘军、团练。在天京地区发生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犬牙交错,极其尖锐而复杂,是太平天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值得我们认真进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接着,连下镇江、扬州。不久,宣布在南京建都,并更名天京。这一决策引起了太平天国前期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史学界对这一转变十分关注,论述颇多, 且有争议。本文拟对建都前后太平军的战略指挥作一些比较研究,考察定都和战略转变的整个客观历史进程,力图引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派兵出师北伐,那么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呢?一般同学认为是从天京出发的,实际上稍加注意《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太平军北伐路线,就可发现出发地应是扬州。  相似文献   

5.
1856年爆发的"天京变乱"和稍后发生的石达开出走,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军的精锐力量,使太平天国早期指挥体系彻底崩溃.从此,太平军实力大减,1861年丢失军事重镇安庆,紧接着苏南、浙江、皖南的根据地也全部丧失,最终于1864年7月19日被湘军歼灭.  相似文献   

6.
安庆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西大门。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之一。在湘军重兵云集安庆之际,太平天国的“二次西征”实属徒劳之举。安庆虽最终失守,然太平军并未全军覆没,而是有极小部分突围而出。太平军后勤供应不继,导致安庆战役失利。  相似文献   

7.
1853年2月9日,太平军从武昌浩浩荡荡顺流东下,取九江、克安庆,3月19口占领江南重镇南京,给了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但攻克南京后,太平军没有再继续前进,以图占领北京,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而是改南京为天京,作为天国的都城,从此,由战略进攻的地位,转变到了战略防守的地位。因此定都天京这一行动,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一行动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他们在南京停留下来,而没有以全力进行北伐?这一切除了与攻克南京时的军事、政治形势有直接的关系外,与太平军初期的战略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8.
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与现实选择,也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它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清朝统治的严重危机,为农民领袖们实践其革命理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政治空间。但建都天京在给太平天国带来辉煌胜利的同时,也为天国事业预设了陷阱。建都天京改变了太平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使本该用于北伐的兵力不得不用于经营天京上游和保卫天京,还销蚀和瓦解了天国将士的意志与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咸丰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军一举攻克金陵,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直接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京曰天京,……国为天国”(1)。为了捍蔽天京,太平军立即攻占了镇江和杨州,在同年的五月八日命克守扬州的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宰相吉文元等以“二万为二十一军”(2)进行北伐。太平天国的北伐,为时二年,(1853年5月8日至1855年5月31日)最后以季开芳在山东茌平冯官屯“被执,槛送清京,遇害死”(3)而结束。  相似文献   

10.
一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在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青年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 1851年在金田村所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太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御、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内讧”削弱了革命声势,清军即乘机反扑:在皖北,清军陷三河,困桐城,逼安庆;在长江沿岸,湘军陷武汉、九江,逼安庆;在江南,清军逼近天京,再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相呼应,掘长壕围天京。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的形势,天京、安徽同时危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次北伐王献甫李达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足半月,清军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数万清军构成了对天京的南北夹击之势。太平天国一面在天京严密设防,一面于1853年5月分兵北伐和西征,向清统治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主动...  相似文献   

12.
太平军于1860年6月攻克苏州后,曾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苏福省,直到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太平天国在苏州建立政权历时三年半。苏州素以膏腴之地财赋之区著称,“富庶之区首苏福.陪辅京都军用丰”。太平军攻克苏州,不仅给予清王朝沉重打击,而且直接充实和加强了太平军的财力和兵源,为攻取浙江打开通道。此后,苏州失守,不仅常州、杭州直接面临敌军进攻,而且使天京失去东南屏障,受到严重威胁。洪仁歼沉痛地说:“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  相似文献   

13.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了解除清军对天京和安庆的军事围攻,太平军三次采用了"围魏救赵"战略第一次是奇袭杭州,以解京围,战略得当,计划周密,将领齐心配合,取得成功;第二次是西征武汉,解救安庆,主要将领战略思想不统一,各军配合失当而失利;第三次是"进北攻南",冀解京围,由于战略运用失误,战略意图完全为清军掌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失败.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思考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灾难 ;19世纪中期 ,广西闹灾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85 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 ,随后 ,太平军迅速北上 ,攻占永安 ,进行整顿建制 ,分封诸王 ,初步建立了政权。第二年太平军夺取了武汉三镇 ,185 3年占领南京 ,改名为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先后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攻破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 …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之后的第二年即甲寅四年(1854年),曾经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因为它未涉及领导阶层的变动,与后来的天京事变不同,这里姑称“变政”。甲寅四年的“变政”,对当时加强内部和军民团结,稳固太平天国政权基础、挽救当时危急的政治军事形势,都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太平天国历史上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一大战略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国都,改名天京.对此,有人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战略错误,他们不应当在南京停留下来,而应以大军北征,攻占北京,一举推翻清政权.也有人认为,定都天京并不错,如以大军北征,因兵力、粮草困难而将难以成功;他们应以全力经营南中国,建立江南根据地,再图北进,走朱元璋的道路.对此,我持前一种看法.一大军北征胜利之可能太平天国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腐朽没落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一八五七年六月从天京出走,带领太平军大批精锐部队转战数省后,于一八六三年六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覆败。这是太平天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评价石达开这个历史人物所必然涉及到的重要问题。解放后,国内史学界对石达开的评价主要有三种意见:一、认为石达开是第一流的军事政治人才,但是在天京事变后,他把太平天国大批的最好兵将带走,远征不返,造成了太平天国最严重的分裂行动。二、认为石达开在内讧的血腥屠杀中是主谋人之一。他屠杀同志,反抗中央,搞分裂活动,是严重的罪行,而不是一般的污点。三、认为石达开是始终忠于天国的英雄,他的出走只是迫于形势。后来,他跨越数省远征,一直与敌人作不屈不挠的战斗,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受到更加沉重的剥削和压榨。我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广大农民和清朝封建势力的矛盾空前尖锐,终于在一八五一年汇成全国规模的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迅速击溃了清军的围攻和地主团练的骚扰,一举攻克了桂林、长沙,夺取了岳州、武昌,接着顺长江东下,不到三年从广西打到南京,由不满一万人的队伍发展到一百万大军,并建立了太平天国革命政权。一八五三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继续北伐,扩大成果;同时沿江西征,准备夺取长江中游地区,以巩固下游,保卫天京。  相似文献   

19.
1851年,在广西永淳、横州地区爆发了一场声势甚大的壮族农民起义.壮族英雄李文彩率领义军转战桂、粤,湘、黔、川、滇、鄂七省边界州县,坚持斗争二十一年,沉重打击了清朝在地方上的反动统治,在近代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特别是义军1861年入黔参加太平军后,与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军并肩战斗,长达十年,有力地支援了咸同年间的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它在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全国农民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高举太平军旗号,坚持斗争达八年之久,是最后失败的一支太平军.它的失败比西捻军还晚四年,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把太平天国革命的下限由通常的1868年延长到了1872年.弄清这次起义的始末,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意义,而史学界迄  相似文献   

20.
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即改南京为天京。并在此定都,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此后,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朝政权南北对峙达十年之久。其间太平天国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业政策和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应如何评价,史学界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将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同清朝政府的商业政策进行对比考察,以期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