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传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足见他在作诗铸字炼句上的工夫。其实,自古以来诗人写诗都十分讲究用字,追求一字之工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  相似文献   

2.
一字之改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着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都用这首儿歌来教孩子,且市面上的儿童读物内也用大字赫然套色印着这首儿歌。有一天,我正领着小朋友们起劲地念着,突然一个孩子冒了一句:“松鼠是小动物,不可以随便打。”我听了心里一惊,脑子里一闪念:是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带着孩子们到野生动物园体验和动物相处的乐趣……这首儿歌虽然耳熟能详.但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连孩子们都意识到了。而且当前,“老虎”在野外生存的数量越来越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毋庸说“打老虎”了;松鼠虽说多一些,但同样需要关爱和保护。试想如果有一天松鼠被消灭之后,这首儿歌又该怎么念?显然,这首儿歌已不再是适宜的教学内容了。  相似文献   

3.
一字之妙     
校园广告栏上张贴了一则“启事”,上面写着:“由于匆忙,今日本人不慎丢失手表一块,有拾到者,请到4号楼  相似文献   

4.
一字之隔     
一次回忆,就有一次经历;一次经历,就有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就会引你走向光明。不信,你瞧我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6.
一字之改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节内容时,为了使表象在解题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我让学生总结出“一看(看清条件弄懂问题)、二想(立体图和长宽高数据的位置)、三列式”的解题步骤。但是,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学生列式的错误率仍然比较高。如“一个长方体,长  相似文献   

7.
一字之妙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一字之力     
~~一字之力@谈芳波~~  相似文献   

9.
宋代有个秀才叫赵旭,京城会考得了第一名,眼看就要成状元了。不料,宋仁宗在审阅他的试卷时,认为文章中错了一个字,因为他把“具”字写成了“貟”字,便要取消他的状元资格。赵旭赶紧为自己辩解说:“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后者只是简写了一画。”谁知宋仁宗却十分不满地责问道:“倘若‘口’与‘厶’相通,那么,在上头‘兄’与‘允’相通否?在下头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的功夫非常重要。一篇作品,因一字之易而使全篇“顿时生色”的例子,古今文坛比比皆是。据《五代史补》记载,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当时一位诗人郑谷读后,认为“数枝”的“数”字用得不太好,因为既已“数技”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显出“早梅”的意思。齐已听了,连连点头称是c《蠖斋诗话》记载:元代诗人萨无锡有一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是阳钟”.这句诗在当时很有名,但山东一位老绝不以为然,萨天…  相似文献   

11.
一份诉状、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有时只改动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既可以看出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看出汉语所具有的神奇力量。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一份诉状、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有时只改动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既可以看出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看出汉语所具有的神奇力量。试举几例,以飨读者。增一笔画,化大为小。清代有个江洋大盗,经常作案。有一次案发,被人告到官府。  相似文献   

13.
佚名 《高中生》2008,(11):54-54
1930年5月,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中原大战,双方使用的兵力都超过百万。当时,冯、阎为了联合讨蒋,双方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全歼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不巧中间出了偏差,冯玉祥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古人为文是煞费苦心的,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斟字酌句,细心玩索,真正把字当作杯中之物,把酒慢品;将句当作手中之宝,握玉静赏。如此谨严推敲词句.不仅让诗文大放异彩.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诉状、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有时只改动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既可以看出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看出汉语所具有的神奇力量。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2007,(20)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阎锡山、冯玉祥结成联盟,发动中原大战,计划在冀、豫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便歼灭驻豫的蒋介石的军队。计划天衣无缝,但谁也没想到,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将"沁阳"写成了"泌阳"。  相似文献   

18.
19.
俗话说:“会说话,一句话说得人笑;不会说话,一句话说得人跳。”其实,要想话说得“让人笑”.有时并不需要一句话,只用一个字即可达到效果。一字之别,效果迥异。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因一个字使用不当而对对方造成伤害的实例,足见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实非小事。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上引那一段话,也很出名,不少人曾加以引用,并断言善于描写一个人之美者,莫如宋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