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经原典语OV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梵汉对勘材料证明了这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经翻译这种通过书面语言接触而影响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竺法护是西晋高僧,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经翻译家。有的学者根据竺法护的传记资料认为,他翻译佛经的原典取自西域,是用西域文字写成的"胡本",而不是梵文经典。通过综合考察竺法护的传记及其所译佛经的序言、后记,并运用梵汉对勘法进行辅助考察,我们推测,竺法护译经有些要籍,其原典很可能是梵文佛经。有些汉译佛经取自西域,但其原典未必是用西域文字写成的。通过中外文献对勘法来确定原典的版本和语言,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邱冰 《天中学刊》2008,23(3):92-94
中古时期动词“说”产生了一种新用法,就是后面跟受事宾语“言”或者“语”。根据调查,这种用法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汉译佛典文献中。梵汉对勘材料显示,梵文原典语言中存在着一种相同的语法现象,即梵文中表“说”义的动词所带的宾语,就是表示“言”或者“语”的名词。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中“说”后的受事宾语“言”或者“语”,很大程度是受到佛经翻译影响仿译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佛教汉语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印度佛教的传入尤其是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本文讨论梵语词indran墿la在佛教汉语中的表现及其两个主要汉语形式帝青和天青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佛经译音字主要包括译经者所选用的与梵音语音相近的汉字和根据梵音构造的译音专用字。但在使用中同一个梵文会对译不同的译音字,由于翻译时的省音也使得同一个梵语词汇的译音字用字量多有差异,同时,汉字异写也造成了虚假译音字用字差异现象。印度佛教所使用的是混合梵语、传入汉地的佛经文本语言类型不尽一致、梵汉语言类型的差异和佛经译音规则不明确等是造成佛经译音字用字出现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四十二章经》作为今存最早的佛经汉语译本,以往的对其研究主要是文献梳理和材料比对的分析和判断,没有能够真正从翻译各要素、翻译过程合作和作为两种语言文化初始接触的特殊历史语境去思考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多不确定的模糊认识和推测,甚至由于后来的任意添加文字,导致否定其历史的存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四十二章经》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方式的追问,对于其文本形式、内容和两种最主要的不同版本的语篇分析比较,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它的翻译译写特征,并由此梳理和勾勒出佛经汉译历史上最初一段从《四十二章经》到支谦《法句经序》所总结的以译写策略为主的译经发展轨迹。显明了《四十二章经》译文的历史经典性和不断历史经典化现象。这对于重新理解我国佛教史、佛教思想史、佛经翻译史,以及翻译理论体系演变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了补充了中土文献的语料,而且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语言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佛经词语研究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汉俄语言接触研究是语言接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存在着重历时研究,轻共时研究;重俄语对汉语的影响,轻汉语对俄语的反向影响;重俄语对汉语的结构影响,轻俄语对汉语的功能影响;重俄语对汉语词汇系统影响,轻语音、语法、语义系统影响;重汉俄语言接触的事实描写,轻规律探究的问题。本文拟从俄语对汉语的影响、汉语对俄语的影响以及汉俄混合语的研究三个方面对当前汉俄语言接触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汉俄语言接触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以及元明戏曲和小说中的"S是N是"是一种叠加式判断句,它们由汉语本身的两种判断句式叠加而成。梵汉语言接触是汉译佛经中这种句式产生的外在原因。而元明时期自报家门的叠加式判断句则与语言接触无关,它是一种舞台语言。  相似文献   

12.
印度梵语诗学属于西方诗学体系,是印度佛教化的产物,随着佛教化传入中国,印度梵语诗学对中国人的学观念及其学理论批评特别是中国诗话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研究印度梵语诗学而卓然名家,当今之中国惟有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而全面研究印度梵语诗学之深刻影响中国学理论批评,至今尚未见之,此将印度梵语诗学纳入比较诗学的研究领域,论述印度梵语诗学及其佛教化对中国诗话及其诗学批评的密切关系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14.
汉、藏两系佛经,由于受语言文化、译场组织,以及社会心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语体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这种特点对汉、藏两地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汉译佛典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通俗性,随着佛教的弘传而直接影响中古汉语词汇系统。此时的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俗语词剧增。本以中古汉译佛典《六度集经》为对象,从中爬梳中古俗语语汇,以大量实证材料,进一步印证汉译佛典是中古语汇发生剧变的重要媒体。  相似文献   

17.
"村"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一个词,意为"村庄"、"聚落"。从产生之日开始,"村"在中古文献中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考查了"村"在汉译佛经中的使用场合、搭配情形,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古汉语"村"字的使用情形。  相似文献   

18.
对音还原法发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对音还原法对同时异源的语言的读音进行横向的对比,探求古代汉语的音值,最重要的是发现对音条例,分析条件,甄别语料,恢复对音时丢失的语音信息、还原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