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高校招生》2007,(9):53-53
防灾科技学院,原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地处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潮白河畔,距天安门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乘坐北京市930路公共汽车便可直达。学院占地6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多人,专任教师300余名,设有10个教学系部,开设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程地震、勘查技术、建筑工程、工程造价、信息安全、网络技术、电子电气、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外语等20多个专业方向。其中,地球物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金融学、会计学、广告学、英语(翻译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1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学院现已经形成以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为主,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函授教育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201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  相似文献   

3.
防灾科技学院,原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5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的部委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防震减灾类普通高校。  相似文献   

4.
美国社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植和壮大自己的优势特色,求得自己的生存,成为世界各国短期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美国社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可贵尝试,并取得了重大成功。美国社区学院专业建设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短期高校办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群众民生福祉改善的重要因素。当前,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要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强化战胜自然灾害的科技战略支撑;同时,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为科技助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通过科技助力防灾减灾救灾,对于更好满足受灾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我国自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丽水学院以"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为办学特色定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学校原有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区域产业经济特征、建设时间等的限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还存在整体实力、社会适应性、优势特色不够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优势特色培育,必须贴近需求,优化结构,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突出亮点,丰富内涵,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强化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培育团队,改善条件,为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增强后劲;开阔视野,深化合作,不断提高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的调整建设,要正视其现状,总结分析以往学科专业建设的成绩与问题、优势与不足;充分认识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加强建设,是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钦州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实施的现实需要,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围绕“创特色、扬优势、强基础、拓领域、组体系”去开展。具体的措施策略是:创新办学路子,发展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工作,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创新财物管理办法,保障学科专业调整顺利进行;创新课题建设和科研工作,增大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作用,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得样本数据,详细分析了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十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9.
黄家庆 《广西教育》2012,(31):39-41
从营造海洋学科文化氛围、建立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互动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机制、完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机制、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发展涉海学科专业群等方面,阐述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入手,分析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确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011年的12期学报载文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其载文、引文、第一作者及基金论文情况等进行计量学分析,从中归纳出该刊的载文特点,客观地揭示了该刊的学术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学报的论文质量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CSSCI为统计源,对河南科技学院在2004—2012年间发表的论文被CSSCI收录和被引情况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论文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论文收录数量不高,和省内知名高校差距较大;学科、院系发展不均衡,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是社科类中的优势学科,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是社科类优势院系;论文被引频次较低,缺乏影响力较高的论文和作者;缺乏校内外的科研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3.
高校特色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凸现与映衬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传递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文化的素质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以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学科为对象,从工程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四个方面介绍其世界一流工程学科特点,总结其建设经验,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工程教育需要回归工程实践;工程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工程学科研究需要“顶天立地”;工程学科建设需要一流师资队伍;工程学科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采矿"学科体系培养优秀能源科技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矿业大学在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中保持了固有的学科传统,构建了“大采矿”学科体系。实践证明,“大采矿”学科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促进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公民进行系统的防灾减灾教育,以提高其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的是未形成防灾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新时期,必须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社会、学校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加强政府的教育立法和管理,使防灾减灾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以新课改为契机,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使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适应防灾减灾教育的要求;加强灾害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特色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凸现与映衬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传递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文化的素质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依托地学教育推动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薄弱突出表现在所培养的高等专业人才与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上。地学教育是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支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防灾减灾事业的不断进步。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本科高校,依托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防灾减灾学术研究团队,为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肩负科技普及、研究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窗口,引导持续创新,是把创新知识转化为实现生产力的开始,具有对创新成果评价的功能;为此,必须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其措施是科技期刊的编辑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从创新性角度"净化"科技论文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好地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把隐喻视作一种渗透到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认为它无处不在。本文通过研究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将其来源分为三大类,即其他科学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和文学典故领域,从而阐述了人类在不断探索科技领域时,隐喻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扩充了人类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