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近代天津城乡关系史的研究中,天津城市变迁对周边区域农作物商品化发展影响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文章以城乡经济关系为观察视角,通过对天津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蔬菜商品交易以及对周边区域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初步考察,揭示了大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对周边区域市场发展的促进及对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冯剑著《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1900—1949)》选取天津作为社会区域,借鉴信任理论,从城市史的视角对原先属于乡村史重要内容的民间借贷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冯著在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与资料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尤其是对信任理论的借鉴和运用,对凸显“城市属性”的民间借贷机构、借贷行业与借贷群体(借贷者)、借贷抵押和城乡关系等方面的深入考察,对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档案和报刊资料的发掘利用等,使其成为一部能够体现近代民间借贷研究新趋向的代表性著作。虽然冯著在框架结构、内容取舍、资料处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对进一步推动近代华北区域史,尤其是天津城市史、城乡关系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条约制度的研究,从国际法和制度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过渡性的特殊社会形态。论述了条约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内容实质,剖析了条约制度与国际法的关系,及其条约制度产生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武装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并指出近代中国城乡对立的结局是“乡村”战胜“城市”。从而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城乡关系是我国需要长期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的健康发展。近代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呈现出与古代大为不同的特点,城乡疏离、农民进程、城市化是讨论城乡关系的主要问题。学界对于近代城乡关系的成因、对于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原因、对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甚至迥异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苏南文化强市战略是苏南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分析了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战略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苏南文化强市战略制定的特色和各市战略实施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布局、文化产业的宏观布局和文化对外贸易的海外布局三个方面分析了苏南文化强市战略布局,最后提出了苏南地区文化强市战略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论述了九江开埠始末及其与庐山近代旅游业繁荣的关系。从九江近代交通业发达和近代商业繁荣两方面着手分析九江开埠对庐山近代旅游业的影响,以期丰富庐山旅游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近代城市文化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城市文化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近代文化史一个分支。本文从文化史、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近代城市文化史此门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内容及其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对近代(鸦片战争后到大革命前夕)知识界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及其所隐含的主要内在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地区,农民进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代中国农民进城与传统的人口迁徙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是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认为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使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要实现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彻底转变原来的城市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拉动内需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并且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进行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区域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正向关系;但对消费需求影响,各地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中城镇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2000年-2007年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paneldata数据分析发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不是城镇失业率的降低而是提高。原因在于托达罗模型所分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失业的传导机制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反思目前中国城乡差别的制度,加大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进而达到经济增长和城市失业问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大,乡土受到城市前所未有的挤压,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日益增多。乡土小说的视野由乡村延伸至城市,城市意象在乡土小说中不断涌现。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齐聚了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工业时代的强化、后工业时代的荒诞,形成了驳杂、混乱、矛盾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在这些地区,原有的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对城市景观、居民观念、经济结构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有的还相当尖锐。文章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中村”的内部冲融和外部冲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步入攻坚时期的中国改革必然与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紧密相关。农村是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农民问题是各种问题的根本。深化农村改革,打破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弥补制度的缺失,建立城乡现代一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必须从制度供给层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8.
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人口的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工的现代性在流动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现代性的培育亟须各方面的支持,因而构建一种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流动民工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文章通过一定的测算方法,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剪刀差”的表现及影响,对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城乡一体化作为协调城市和农村两大地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要方式,将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温州市为例.从城乡地域经济的融合、人口流动和居住空间的变化,城乡间交流的日益增强,以及城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