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人几乎每天辛苦工作十八个小时,并且在工作室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乐趣无穷”。这就是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他选择了自己酷爱的职业,以工作为乐趣,这样的人难道会不成功吗?每个从事他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可以成功,因此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并且自己热爱的工作,是能否走向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波里马,是油菜类型的泛称。而“傅氏波里马”则是国际上对傅廷栋先生在油菜事业上的重大发现的褒奖。国际上能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个新的发现并不多见。1962年,傅廷栋考取了著名油菜专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同时他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油菜研究生。从那时起他就和油菜结下了不解之缘。“油菜”,成为了他人生之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标榜“人的自由自觉本质”,鼓吹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认为,文学就是“人的精神主体学”;“作家内在精神主体的运动规律”在于“作家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就是作家的自我实现”。这样,“求诸于自己,自已规定自已,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他的文学主体论的核心内容;“自我实现”覆盖了整个文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有人问斯多噶学派的创始人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元认知”?美国著名教育家加罗弗罗认为:“元认知是指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认识活动的认识和控制,也就是他对自己的认知行为了解了些什么,以及在他认知作业过程中如何调节自己的认知行为。”换句话说,元认知就是主体(人)对其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和评价、自我监控和调节。简单地讲,元认知就是主体关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起了其“人学本体论”。认为客观世界(自在存在)若脱离了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就是一种荒谬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存在。用他的话讲即:“世界上没有一种真理能够离开‘我思故我在’”。接着他又进一步从他的“人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充分反映其“自由观”理论基础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质。由此,萨特构成了自己“自  相似文献   

7.
中学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荒唐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如雨伞、小刀等)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车夫支起车篷”。同学们一定都会嘲笑这个自我封闭的“套中人”,可是有些人在写作时却也有意无意地成了“套中人”。其具体表现就是用一种套子、一种模式来束缚自己的写作:一记叙人物,就是“评语 事例”;一描写景物,就是“状物 过渡 象…  相似文献   

8.
转化“学困生”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李镇西老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他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并动员一批优秀教师和他一起教这个班。他告诉老师们:“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们在教这个班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我们想像不到的难题。教书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有思想”是指一个人对某事物或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评判,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高尔基在《人》一文中认为,人之为人,就是人有思想。——“倘若没有骄傲和思想,人将不成其为人,他自身的弱点会使他蜕化为禽兽……”  相似文献   

10.
许明 《考试》2005,(10)
一、引题《我若为王》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聂绀弩的代表作。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如果是“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的任何欲念都将“实现”,他将“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的人都将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他的“奴才”,这种奇思异想,把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12.
一、自控概说 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了。”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要想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一个“自为”的人,就必须学会自控,善于自控。何谓“自控”呢?顾名思义,就是自我控制。若将自控用于中学生的学习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控学习法”。  相似文献   

13.
有人问斯多噶派创始人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一个人能否做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芝诺所说的“另一个自我”。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的行为是受其“自我意识”支配的,一个人如能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就会对他的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后进生之所以落后,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做不到调控自己的错误行为.那么如何培养后进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相似文献   

15.
晓苏是故事大王,故事是晓苏小说的主要审美形式。无论是他的“油菜坡”系列,还是大学故事,都非常注重情节,一个个精致的故事,让人应接不暇。晓苏的故事比较中国化,也就是他更多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故事和民间故事的营养,不玩西方的那种叙事圈套,不设置迷宫,不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晚苏的故事很民间,既反映着日  相似文献   

16.
罗素悖论     
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1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  相似文献   

17.
小引一提起写老师,就是“母爱加勤苗”、“严肃加温柔”;要不,就是“春蚕”精神、“蜡烛”品质。好像天下所有老师的精神气质、志趣爱好全都一个样。难怪写《我的老师》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其实,每个老师都是一个独特的自己。他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斗争的过程。十年前,他也失落过,迷茫过,对自己没有信心过;十年来,他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如今的他,自信坚定,稳重干练。博将毕业前,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早已成为实验室的骨干力量。他,就是2009年陕西省优秀毕业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09届博士研究生李明军。  相似文献   

19.
罗素悖论     
一天。一个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一类。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发。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说明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做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人问中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同一个问题:你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怎么办?中国人说:“给他一棒子,做掉他。”美国人说:“送他一个美女,让他意志消沉。”日本人却说:“怎么办?当然是和他成为好朋友,并加倍努力赶上他。”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从中折射的道理却是发人深省的:竞争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吗?笑话中的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只想着如何削弱甚至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来使自己超过他,这就是所谓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