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的早年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以孤独和压抑为主调,却造就了他敏感的心理气质并且构成与创作之间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文学史上古老传统怪诞艺术的现代演绎。卡夫卡的"变形"艺术是个人潜意识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的双重书写。横向考察卡夫卡的"变形"艺术效应,可以归纳出现当代"变形"意象的基本特征,即萌发于时代基因和文化依托上的"变形"的外在成因及深化于语言哲学和表意方式的"变形"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3.
对于"生与死"的追问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哲学命题,亦是弗兰茨·卡夫卡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决的一个难题,在他笔下频繁出现的对于人、动物和死亡三种意象的描写则是他对"生与死"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载体.本文试图对他创作中出现的这三种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得出卡夫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正>活像一根棍子似的从他嘴里吐出——这是我记录在日记中第一句卡夫卡言论。卡夫卡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某人(我今天早已想不起是谁了)说话不容人打断的特征。重读我的笔记,我今天仍然能产生对卡夫卡的表达方式的敬佩之情。对他来说,不存在普普通通的事物,他总是处处以他独特的简洁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来表达事物的,而且全然不受拘束,脱口  相似文献   

5.
《变形记》里的小人物格里高尔的经历,原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作者进一步写出的“变形”以后的情节,更具穿透力和表现力。它不仅凸显了生命的“变形”,也暴露了那一社会体制下人性的“变形”,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道主义原则的“变形”。同中国的《聊斋志异》中“变形”描写的理想文化、浪漫主义倾向比较,卡夫卡的作品更具有充分的现实义义精神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学期伊始,开展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是不可少的。走进A教师的课堂,方知这堂公开课要讲授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变形记》。诺大一篇课文,一节课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我没有多想,相信老师的功底。只见A老师神情自若,检查了一下学生预习情况,便讲开了,从文学流派讲到作品的情节线索,从人物形象讲到作品的主题,条条款款,委委道来,颇有章法。一节课下来,教师学生皆大欢喜。听课后评课,我没有太多的溢美之词,只讲了两点印象,一个建议。两点印象:第一,教师功底好,特别是文学功底好,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第二,教…  相似文献   

7.
其中h_a、h_b、h_c、r分别为△ABC相应边上的高线、内切圆半径。 其实,这两个不等式本身就值得去探讨。 变形(1)、(2)知,不等式(1)等价于  相似文献   

8.
9.
我读过不少的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的改变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此时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惑……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  相似文献   

10.
学习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之后,同学们都知道,很多二次三项式都可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例1分解因式:x2-3x-54解因-9×6=-54,且一9+6=-3,所以原式=(x-9)(x+6).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二次三项式,还可用配方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例2分解因式:x2-4x-621解1用配方法.原式=(x2一4x+4)-625=(x-2)2-25~2=(x-2+25)(x-2-25)=(x+23)(x-27).解2用十字相乘法.因为-27×23=-621,且-27+23=-4,所以原式…  相似文献   

11.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12.
“变形”的生态解读——从奥维德到卡夫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同名作品《变形记》中,都有关于人类变形的描写。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部作品所引发的生态思考,以及作家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存在的关系中所揭示的人类走向非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黑色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1924),这位中年夭逝的奥地利小说家,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 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存总是关涉到意义。卡夫卡处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无法建立确定的价值体系,满怀着痛苦和焦虑陷入了生存迷雾之中,写作承载着他的思考,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极富个性特征的内省色彩,于文坛上另立风景。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素描     
弗朗茨·卡夫卡 (1 883 - 1 92 4 )奥地利小说家 ,2 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先驱。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生前仅发表少数几个短篇。41岁时即被长期的疾病和贫困夺去生命。生前给好友马克斯·布洛德留下遗嘱 ,要求将他的全部手稿付之一炬。今天的读者得感谢布洛德先生 ,他非但没执行这份遗嘱 ,反而把它们整理出版了。代表作有中短篇《变形记》、《判决》、《在流放地》、《地洞》、《饥饿艺术家》和长篇《审判》、《城堡》等。《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名叫K的土地测量员 ,应城堡当局之聘长途跋涉前往工作。小…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妙论     
生命意味着:处于生活的中间,用那种我创造了这种生活的眼光去看它。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相似文献   

17.
涂抹卡夫卡     
卡夫卡,这个倾其一生之欢乐于不顾而献身于文学、生前却连一顶堂堂正正的“作家”桂冠都没有得到的“业余作家”,这个被誉为本世纪现代文学开拓者和奠基者的世界级大师,历经沧桑后,终于在世界文坛上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卡夫卡不再去寻找时代,而时代终于寻找到了他.  相似文献   

18.
19.
优美的魅力也许是永存的.不管是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还是从人的审美需要来看,我们都不难理解它的价值,而且都能体味其个中三味.习惯上,西方人称"优美"为"美,小巧、秀雅":"女性的美";中国古人则唤作"阴柔美"、"隐秀"等.再则,几乎所有近代美学家对优美的特征进行描述时,都有这么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优美往往同那些轻盈、和谐、宁静、雅致的景象联系在一起.如,鸟语花香,山明水秀,浮动的行云,待放的花蕾.又如诗中所描写的"杏花春雨江南"、"山作碧玉簪,江作青罗带"、"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等等.为此,国内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学》教材、美学专著以及本人过去所写的文章,都认为优美往往体现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