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课例教研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在教研组织者和优秀教师的引领或指导下,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能有效地促使教师仔细考虑课例中的每一个问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和立足点。对新手教师在"磨课"活动始末,所上两节课分析研究发现:上课者在教学内容呈现、课堂活动时间分配、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教师指导者是加速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研讨二反思三实践"磨课模式是新手教师加速成长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关注课堂、分析课堂应成为学校的重要教研活动和每位教师永恒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力求通过这样的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学校的校本化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主渠道,它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数学教研活动的重点。以课例为载体构建教师讨论交流和研究的平台.可以发挥教研活动的学科教学过程管理功能和教学导向功能,使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形成一定的共识,再通过教师的内化把这种共识转化成教学规范,转变为教学行为。同时,课堂行动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核心是发展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因此,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中“解决问题”层级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的教学研究过程才更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才更能促进教师广泛而有深度地参与教学研究与讨论呢?为探索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初中数学课堂高效率学习策略的研究,采用同课异构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组织了一次数学课堂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主渠道,它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数学教研活动的重点。以课例为载体构建教师讨论交流和研究的平台.可以发挥教研活动的学科教学过程管理功能和教学导向功能,使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形成一定的共识,再通过教师的内化把这种共识转化成教学规范,转变为教学行为。同时,课堂行动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核心是发展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因此,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中“解决问题”层级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的教学研究过程才更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才更能促进教师广泛而有深度地参与教学研究与讨论呢?为探索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初中数学课堂高效率学习策略的研究,采用同课异构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组织了一次数学课堂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6.
我县教研室在新教研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促教师成长模式研究活动”。课例活动包括: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到学校巡回上公开课;引领教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现场观察分析,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与教师一起设计新预案;举办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讲座;进行教学个案分  相似文献   

7.
同课异构:“变”与“不变”的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得到空前关注。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建构抑或同一教师在不同环境中的一课两上,其最大特点为构思不同、教法各异,益于教师教材处理、驾驭课堂的历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研形式。研究它,如果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同课”在“异构”中“变”与“不变”的定律,或许能给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老师以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为帮助乡村教师努力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除了开展课例比较式、循环授课式等新课改以来经典教研活动外,同时根据乡村教师实际,扎实开展了案例启示式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教研活动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张长征 《辅导员》2010,(18):24-25
为让新教师在新的环境里迅速成长,我们以校本教研为阵地,通过课例研究、模式构建、师生共读等方略,精心营造教研文化,以师为本,让教研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慕课、微课、微讲、翻转课堂等新教学形式的出现,传统的教研模式也必将随之变革。而开展有效的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教研模式的交互优势,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基于体现备课的实质,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能力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成长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通过"同课异构"教研设计策略、"同课异构"教研课例展示、"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几点思考三个方面来阐述"同课异构"有效性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是由教研机构语文教研员与中学语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双重主体的特定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模式流程是:确立主题——授课观课——研讨反思——课堂重构——总结提升。教研员的组织协调和专业引领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深度的思想碰撞是促进双重主体专业成长的关键;课堂重构是检验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总结提升是由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愈来愈认识到:课改的重心在课堂,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为此,我们在校本教研巾,不断地寻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一人四课”和“四人一课”两种校本教研模式,简称“双四”横式。“双四”模式从校本教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及其操作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螺旋式“研课”为主导,带动校本教研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对引领教师自我反思和专业成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题教研活动以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成为了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的一大亮点,也成为目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指向。因此,研究主题教研模式的高效应用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并提出应用主题教研模式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解析问题——甄选主题——课例研讨——反思改进——解析问题”的流程,形成结构化的教研活动模式。此外,还需致力于为教师提供一个全员参与、个性展示的培训平台,助推教师在专业理念、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69):14-15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周一科一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常态化,进一步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文章以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为研究切入点,对"一周一科一课"教研活动及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如果缺少一种经历式的参与,难以促成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难锻造一支积极向上与开拓进取的教研团队。换言之,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基于课堂实践,基于教师自身参与、自我需求及相关合理运行的机制或模式。整体开展基于"磨(模)课"为载体的课例研修的活动探索,试图让不同学科教师能"卷入式"地参与到学科教研中来,使教研活动有主题、讲实质、够深度地展开"。四磨一理"的教研活动方式,力图通过磨课的历程,把学科组成员都"卷入"到活动中来,不同学科组成员均能一起"抱团"前行。"点"是磨课",面"是磨人",体"是出境界(即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一课二教"数学教研模式就是同一堂课上两次,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一课多研形式的教研活动。"一课二教"教研活动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选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是,实际进行"一课二教"教研活动时发现,课堂活动与研究背景互相背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创新,以此提升"一课二教"教研活动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专业成长空前重要的今天,究竟应该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文化,用一种什么样的教研文化让教师沐浴其间?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在课堂,落脚点在课堂,课堂的成败决定课改的成败。事实也证明学校几乎所有的教研活动,都是在围绕课堂这个中心旋转。所以,校本教研的精髓应该是“以课(堂)为本”的教研。怎样实现“以课(堂)为本”的校本教研目标,实践证明营造“把课挂在嘴边”的校本教研文化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课堂观测技术的日渐成熟,如何将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与课堂观测技术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课堂观测技术的内涵及作用,论述了基于该技术下的常态课普测、"中西医"结合的课后反思会教研活动,三类人群的观测跟进的三种教研形式,以探究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艺术,艺术意味着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只看教学参考书是不够的,需要有师傅的引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成长为名师,作为名师,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观摩名师上课的原因。许多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的时候,容易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名师的课搬回到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