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一件真实的也是应该引起领导注意的事情。某完小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举行了一次公平教学。教材是高小二册语文课本中“一条小虫和一条大船”。在评议会中,教师们对该文纷纷发表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大船的沉没该由谁负责”? 教师甲:“依我看,大船的沉没应该由造船工人负责。因为那块被小虫蛀坏的木板是他发现的,他虽曾向管理员提过意见,但他没有坚持以工人阶级的品质,大胆地向官僚主义进行斗争,这是造成大船沉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条虫     
“我是一条小虫子,爬呀爬呀爬!我是一条小虫子,爬呀爬呀爬……”只要是和我爸认识的,一听到这歌声,就会说道:“哎呀,小虫来了!”讲到这,你可能会问了:哎,你怎么说自己是虫而不是龙啊?这么没志气!其实,我说自己  相似文献   

3.
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小”和“大”也一样。《小虫和大船》就是通过小虫毁灭大船的故事,说明了轻视“小”必然损失“大”的道理。我们教学时,如果抓住“小”与“大”这一对核心矛盾,引导学生逐层对比,就能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事理。怎么相比呢?我们抓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抓紧题中“小”与“大”的相比,引导分辨它们的位置能不能调换。“小虫和大船”这一课题,“小,在前,“大”在后,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的位置能不能调换呢?因为文章在于突出“小虫”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轻  相似文献   

4.
我刚考上师范时,心理课老师在第一节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海边,无数条小鱼被海浪冲上岸。一个孩子不时弯下腰,捡起一条条小鱼,扔向大海。鱼儿在空中划一条优美的弧线,落入海中,快乐地游走了。有人见孩子太辛苦,就去劝他:“这么多鱼你捡得过来吗?再说了,费这么大力气,谁在乎呢”孩子头也不抬,边捡鱼边说:“这一条小鱼在乎,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讲完故事后,老师说:“不论是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拯救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5.
某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边讲解,一边板书道:“什么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这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多次地重复了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是否正确?假定它是正确的话,那么,根据这一说法,则下面的三个图形就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即都应该叫做“三角形”。而事实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小虫和大船》这篇课文时,尝试了“紧扣关键词句,启发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收效较好。一、找出题眼,有机诱发课题中的“小”和“大”是一对明显的反义词。它既是课文的题眼,又是打开全文的钥匙。所以,我一开始就提问:“‘小虫’和‘大船’是两种毫无联系的事物,课文为什么又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了呢?”很快有学生回答:“虫在船里,就联系到一块了。”也有学生  相似文献   

7.
张微 《中学教育》2007,(2):53-54
什么是“主题教学”常听主题教学的倡导者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语文课,我对什么是“主题教学”,怎么确定一篇文章的主题,怎样整合主题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等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过去的语文教学,大多是就课讲课,就文学文。语文学习被局限在对教材内课文的讲读上。这是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万卷”浸养,怎能有“如神”的产出?回忆我幼时学语文的感受,印象里似乎只是认认字词,读读课文。什么补充资料,什么拓宽知识,什么延伸求知空间等等,都闻  相似文献   

8.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9.
说课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说清楚一堂课“怎么上”以及“为什么这么上”,促使教师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合理创新的教学设想。传统的说课,是一位教师面对其它教师,针对某一篇教材,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这种说课方式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操作不方便,这就对说课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把它纳入常规的教研活动更困难。随着说课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说课形式———讨论式说课。笔者认为:讨论式说课,即讨论者通过双向交流的形式,面…  相似文献   

10.
高远耀 《广西教育》2010,(19):25-25
小学语文课文《给颜黎民的信》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句话有两个地方的搭配似乎不当。首先是"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是一个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语是“地方”,“一件”是它的一个定语。现代汉语里只说“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件……地方”这样的搭配习惯。其次是动词“通知”与第二个宾语“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的中心语搭配也不当。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明:小学生的感知觉比较粗糙、笼统,观察事物不够全面,较多地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因此小学生对思品课的掌握理解往往只停留在理解事情表面上。那么,该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思品课教学呢?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通过读读说说演演的教学手段,设计一条“激情、明理”,而后“导行”的教学思路。下面就思品课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材第八册《知道是错误的事情不去做》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读读说说演演,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分清是非,知道是错误的就坚决不做。即达到激情、明理而后导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建权  陈云芳 《师道》2006,(7):30-31
一次,我到乡下一所农村小学———牛奶场小学去听课,正赶上赵老师上的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江苏新课程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的是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堂直接设在了篮球场上,球场上画着该村的平面图,标出重要的位置,一条条大路将它们连了起来。地图非常大,几乎占满了整个篮球场。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村庄,非常兴奋,满球场地跑。“这是卫生所,我姑姑在这里“当医生。”“这是车站,就在我们家旁边。”“这是牛奶站,我家有八头牛,天天来这里挤牛奶。”……上课铃响了,二十七名学生迅“速…  相似文献   

13.
课内课外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训练重点上的结合准确地把握训练重点,并通过课内外的扎实训练,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小虫和大船》一课训练重点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含义。教者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围绕课  相似文献   

14.
第三册“直线和线段”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又是互相关联着的两个概念。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特点。 依教材的编排顺序,先教直线。教师布置同座两个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线拉紧,互相说说,拉紧的这条线是条什么样的线。学生描述是条笔直的线后,教师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有时飞机后面拖着一条笔直的线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课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完全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而应抓住教育时机,“问”到关键处,“提”在点子上,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这位教师在设计提问、处理问题方面的技巧给了我不少启示。请看这位教师教学《小虫和大船》(教科版小语三册)的片段: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并思考这里的“竟”字是什么意思。生:想不到的意思?生:“竟”在这里表示出乎意料。师:对。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  相似文献   

16.
言语综合实践是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言语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是优化儿童的言语生活,为了儿童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语言.那这样的课究竟该从何而来?又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下面就结合一节言语综合实践课来具体看一看. 一、基于生活需要 春天到了,一年级围绕“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一主题,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吟诵春的诗歌”“一场春的盛会”……孩子们走进春的怀抱,培育一盆小花苗,饲养一条蚕宝宝,品尝一种果子,认识各种小花小草……孩子们热情地拥抱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上学期十月间教过一年级语文“种瓜得瓜”一课,教学经过是这样的: 本班共有学生56人,大多七岁左右。在教这课之前,首先进行备课。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反覆地看了插图,并翻阅了参考资料,体会到这是一课富於思想性和属于常识性内容的教材。先要使儿童认识豆和瓜是什么样子,知道豆和瓜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在思想教育方面。知道种什么就得什麽,花了多少劳动,就有多少  相似文献   

18.
田丹丹 《辅导员》2014,(18):45-46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窦桂梅博文《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课前思考 在和老师们一起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进行备课时,大家对“队列表演(一)”的教学设计有一些疑问,问题聚焦在“为何不出现竖式”.是啊,教材为何用这么大的篇幅让学生利用点子图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究竟对学生理解算理有什么帮助?会不会对学生理解竖式有帮助呢?为此,大家争论不休,特别是:这节课是否应该出现竖式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摸一摸,画一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美术学科小学二册教材。通过本课时活动,学生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性地自主表现,使“绘画感觉”有零的突破。教学理念:从研究课题入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尽可能地摆脱“权威”。教学过程:师:拍手时你感觉到什么?生:痛、热、麻、痒、很吵、有风……师: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师: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小朋友到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