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增强管理的实际效能,从而在本质上整体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动机教育、教风建设、激励机制、校园文化、学生科研、学习条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优良学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炜 《江苏高教》2006,(4):100-101
优良学风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探讨了学风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几种原则,并论析了学风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优良学风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为普及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但存在着学习不自觉、沉溺于游戏、讲究吃喝、随意旷课逃课、只求文凭不求上进等学风问题。探讨用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实验实习、加强寝室管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提高授课技巧等促进优良学风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探索学风建设途径创建高校优良学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学风建设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高校学风建设途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只有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学校学习氛围等多方面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童玲 《福建高教研究》2009,(4):55-56,93
高等教育方针间接指明了建设优良学风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可行性对策,从入学教育、学生主体意识、师德建设和学风制度建设着手,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去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师德建设应从培养正确的教师职业精神、确立科学的育人观,加强自身修养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9.
屠磊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57-160
学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生存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罗二平  孙炜 《文教资料》2007,(32):135-136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学风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建设优良学风的对策,旨在提高独立学院的生存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学风不良历来是社会发展中的毒素,极大地毒化着社会的良好风尚并阻碍人们的敬业精神、务实求真心态与行为的形成.考察学风的历史变化既可以窥视出学风良劣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可为学风内容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构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学风,要以史为鉴,需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去建立并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为整体社会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内在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就是教师自觉地、积极地进行课程决策的心理倾向,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制约教师课程决策意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和教师观。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的主要途径有培训、交流、反思性实践、课程研究和文化浸润。  相似文献   

13.
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新课程对学生和谐发展目标及自主建构学习方式的诉求,蕴含着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型,与之相适应,需要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促使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促使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以构建新型教学行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重建,则是教学觉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依据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我国体育教学几十年评价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评价理念与模式,完成了新课程标准较完备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但其中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其培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意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主要有:漠视教学目标,弱化课程资源,轻视教学过程,偏重量化评价。培植教师课程意识的四个基本策略为: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意识;以崭新的课程观替代狭隘的课程观;注重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拓展;自觉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课程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存在状态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凸显教师专业自主、实现师生生命发展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应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确立与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机制与管理模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国内外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地方课程开发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地方与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有效促进地方、学生、学校、教师及课程自身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关系思维的意义,指出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被应用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为消解课程价值观面临的困境,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分析了以关系性课程价值观为课程价值的核心,对主体给予人性关怀,形成对课程价值的正确理解是消解课程价值观矛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诚信原则是人类道德或人类理想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体现,也是变动的自然法的缩影。现代意义的诚信原则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现代诚信原则的价值基础是由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立法--司法模式等影响其本质变化的因素所决定。其价值判断包含社会妥当性、实质正义、公法手段介入私法合理化等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学会共处”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学习需求。“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新取向对“文明交往”的同伴共处、“和谐共处”的师幼互动的形成,“关关与共”的幼儿园文化的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他者意识、群体意识;“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弹性的游戏课程的设计、基于教师指导的课程实施和以园本课程制度为依托的课程运行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