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性自命出》中的“情”具有两层含义:一指情感义,一指真实义。这两层含义紧密联系:“情感”强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情感的真实。《性自命出》之所以如此强调情感表露的真实无伪,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以亲情为代表的“关情”,因“最具道德情愫”,而最易提升为道德情感;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之情作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化的根据,也成为道德体系的“理性依据与合理的价值本源”;三、以亲情为代表的“美情”,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道德具有情境性特征,道德的情境性以及道德学习区别于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道德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的道德情境,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情感的生成、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锻炼必须依赖道德情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四年级《维护祖国尊严》一课,为了渲染气氛,可播放国歌乐曲并讲述:“终于在开会之前,将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梁帆热泪盈眶,面向五星红旗,立正,敬礼!”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认为,道德情感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和社会性。在日常教育中,应把握这些特征,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学生个体道德成长规律的视而不见。学校德育必须根据个体道德成长存在的规律,创建真实的道德冲突,抓住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志训练,引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道德性何以可能——兼论艺术与道德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价值是艺术的核心价值,但不是唯一价值,除此之外,艺术还具备认知、教化、情感体验等功能。艺术的道德性与审美性并不相悖,两者的关联在于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艺术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某一方面的道德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按照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设计并组织实施的,能促进学生获得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价值和实践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课内外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形成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与语文教法相结合   ……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司法公正和维护法律及法律职业的尊严与公信力,国家将部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或纪律规范,进一步提高了法律职业的道德底线.然而,这种被赋予强制力且易于操作的"法定"职业道德规范,只宜调整肤浅层次的职业道德问题,难以解决影响法律人职业行为与职业活动的深层次的职业道德问题.本文主张建立一种可以更为内在地诉诸法律人思想情感,进而积极影响其职业行为与职业活动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内在的职业道德规范互补,构筑完整的法律职业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罪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合理性何在?考察古代文献,我国传统法强调法以礼为灵魂,礼法统一,强调教化对培育人性的作用。人性何可教化?因为人各有其本心,有其真情实感。尽管人往往会蒙蔽本心放纵私欲而犯罪,但源自本心的真情实感并没有消失。当我们对这种真挚的情感做出积极的道德价值判断时,在理论上我们便有了对罪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合理性依据。因为道德情感是我们教育改化人的根基。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类本有的权利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o perfect human beings with an innate propensity for radical evil is a formidable task. Kant explicitly says that the propensity for evil is not eradicable; it is rooted in human na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human power of choice-making. The task is to reorient the natural order of choice-making (which derives its maxim from an object of the inclinations), to the moral order that takes the moral law as its supreme principle. I explicate the role of a specific capacity of the human subjective side of judging in this process; namely, of ‘mind’ in its sense as Gemüt. While human willing and choice-making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sensuousness (the inclinations and passions), Gemüt is a capacity of sensibility (Sinnlichkeit) that allows the human subject to enjoy the feeling of being pleased in the fulfillment of duty. Its four specific aesthetic preliminary concepts of responsiveness to concepts of duty – moral feeling (as respect for the law), conscience, love of humanity, and respect for oneself (self-esteem) – must be cultivated in order to make objective practical reason also subjectively practical. Thereby one secures a bulwark against the ineliminable propensity for evil whose first effect is to destroy inner moral integrity.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包含着“致良知”的德育宗旨,协调统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阳明德育思想中,“立志”是德育的根本,“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启发式教育是德育须遵循的规律,情理交融、寓教于乐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德育环境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总体上还是在价值一元化的思维方式下运作,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商谈等德育新理念不相适应。为此,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应基于时代发展和学生主体的特点,由注重传承德育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判断力、感受力和行为力,努力创建一种对话共享、活动参与、丰富开放、动态生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构建以有效促进学生知、情、行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诗学理论中的"性情"说,发展到宋代,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北宋的中后期开始,理学思想及方法对于诗歌理论和诗学方法的渗透,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涵,因理学的观念和概念的提出而扩充了.其中首先是对"发乎情志"的界定.此时的"情志",已经不是原先单纯的出于自然的诗人个人情感,而是所谓合乎"天理"的"自然",这样,诗人的自然之情便要受到某种制约,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是随意的流泻.这里藏伏下来的因素,日后便成为后代诗学方法中,强调"性情"与"法度"统一的先兆.诗学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自然"与"法度",或者"性情"与"法度"的统一,在"理"和"道"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实施,而只能落实到具体的诗歌技巧如"平仄"的运用中去.理学范畴中的矛盾最后导致诗歌创作实践中摹拟措施的产生.严羽及<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的形成,都与宋代理学观念与方法有联系,而并非仅仅是"以禅喻诗".甚至可以说,严羽只是对前期深受理学方法影响的唐诗观的一次专业性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培育学生的德行品格,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还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改善对道德两难困境的感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生活中处理道德两难问题时的感受和行为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到人的道德观念。否定性自我评价会导致道德上的负重感和罪疚感,而儿童早期快乐的积极的道德情感亲验,以及受到正面评价时产生的愉悦感,会正面引导一个人产生向善的积极性,进而培养道德幸福感,使其乐意选择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