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钱谦益到陈寅恪:古典诗歌解释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来受到当代人注目的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方法,关联到从清初到现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古典诗歌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萌芽于宋代的杜诗解释学,在中国学批评中,则属于“情志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论中关于有形语言的局限性问题、语言的有限与诗的意境之无限的矛盾问题都有十分独到的见地和深刻的论述。西方当代解构语言论彻底反叛了传统语言观中的逻辑中心主义,并以永变不定的认识观、思维观观照语言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诗语言观和解构的语言观是有着相通之处的。这对于在新的层面上思考诗歌审美价值与诗语言之关系,思考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内涵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裴伟 《寻根》2004,(1):84-85
《板桥家书》中有一封《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此信写于乾隆十四年。信后附录了4首五言短诗,叮嘱弟弟教儿子学习歌唱,其诗云:1.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2.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  相似文献   

4.
童真和童趣是指在儿童这个年龄段上特有的心理和情趣。它是儿童未经“成人化”的本然。表现在其言行上,即使受成人的影响,有成人色彩,但仍掩不住那一段无邪的纯真。庄子所谓“赤子之心”差可拟之。儿童的幼稚、顽皮、耍赖、好动、好奇等一系列脾性,放在成人身上常常是不适宜的,但在成人的眼里,却自有其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6.
李健强 《寻根》2003,(3):100-103
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把梅、竹合画一幅之上称为“梅竹双清”。但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是谁先提出的?翻检很多书籍也不能最后确定。早先,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将梅、竹分而吟咏图绘的。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诗句,屈原更是遍咏香草,以比德君子。而咏梅诗最早应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何逊的《咏早梅》,咏竹应是南朝沈约的《檐前竹》、谢的《咏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为题合吟于一首的诗作,有贡性之的《题翠竹红梅》,有泰不华的《题梅竹双清图》,这是见到最早以双清称谓梅竹的文字记载。从题目看…  相似文献   

7.
采诗 《寻根》2005,(4):116-117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自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相似文献   

8.
任何信息的传递都必须借助媒介,《诗经·卫风·氓》:“非我延期.子无良媒。”可见.无媒不足以传.无论物质还是信息。诗歌作为一种信息,它的传递当然也要借助媒介。然而诗歌传播媒介丰富而多样,人类传递信息所用到的各种媒介.在诗歌传播中大都可以用到。  相似文献   

9.
诗歌物语,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物象语言,它是诗歌意境形成的核心语言要素,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所在,它能使诗歌表达感情出奇制胜,也是解读诗歌魅力的一把钥匙。揽物抒情,情系心结,意象营造,加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结构的组织,经过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运用和发展,就使诗歌物语成为诗歌艺术的独特语言。  相似文献   

10.
许永璋 《寻根》2002,(6):31-33
南宋赵汝适所《诸蕃志》,是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的一部重要古籍。近日阅读杨博先生撰写的《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一书,获益匪浅。但对该书中的一处注释,却想提出些许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1.
何婷 《华夏文化》2000,(3):35-37
“遥遥先秦,铿锵语意,其音绕粱,吾心永益。”当自己纵身跳进先秦哲学的深海中时,禁不住这般呓语。儒家的孔盂,道家的老庄,先秦诸子的唇枪舌战……若真能置身其问且自得清明,那可真称得上一位智者,怎奈学生愚笨,只能怀抱着心爱的艺术,揣着那份对美的求索,浅谈中国古典哲学的艺术魅力,追求那份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回归古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很高兴面对一群年轻而思想活泼的学人,美国散文家爱默生说,“唯一有价值的是具有活力的灵魂”。与在座的各位“内心年龄”的一致,是一种缘分,交流起来特别有意思。  相似文献   

13.
雷颐 《寻根》2005,(6):48-56
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14.
暑假有机会台湾一游,在台北诚品敦南店发现“彰艺坊古典戏偶工作室”专卖店时,只能以“惊艳”二字形容自己的感受。以前印象中。有点儿“俗”的台湾布袋戏偶“头大身体小”而不成比例,且其做工也较粗糙,服装亮晶晶地很容易使人与布袋戏的口头禅“金光闪闪、瑞气千条”产生联想;但“彰艺坊”的古典布袋戏蛭仔高约30公分,适合手掌操弄,又称“掌中戏”,乃传统布袋戏偶的“原型”。其细腻的刻工加上精致的刺绣,无怪乎初次见到或久违重逢者都大感惊艳。  相似文献   

15.
据2004年3月《华声报》报导,效力于美国NBA火箭队的中国球员姚明,最近两度在电视节目上被人以带有侮辱成份的“支那人”一词来形容,第一次是电视台转播篮球比赛时,广播员Steve Kerr称姚明为支那人;第二次是在电视连续剧“Yes,dear”里,两名演员对话时也称姚明为支那人。为此美国同源会会长符之坚写信向Steve Kerr和CBS公司总裁投诉,对方接到投诉信后,便公开承认了错误。  相似文献   

16.
庞可慧 《寻根》2005,(4):95-98
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重要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并被人们广泛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成语大多数是古人创造的。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语中,  相似文献   

17.
论川西古典园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川西曾经活跃过许多对巴蜀地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自古蜀国以来,祭祀这些历史名人的祠庙历代屡有兴建,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罕见的名人祠庙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由川西历史名人祠庙衍化而成的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人园林并立为中国的三大古典园林群落,显示着它独特的、突出的价值。川西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保留着一个魏晋唐宋明清的历史系列;川西古典园林还从侧面反映了川西地区的历史变迁过程,蕴含着社会政治、经济、化的丰富信息,显示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川西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化内涵,凸显着巴蜀人民的化心理和精神追求。川西古典园林还在“北雄南秀”的中国园林之外,别具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沈奇 《东方文化》2000,(5):95-101
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偏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定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同时,在急于进入历史的“学术产业”那里,更将惟“知识分子写作”为旨归的所谓“九十年代诗歌”,视为已可论定入史的事,是以必然视不期而遇的“民间立场”的“揭竿而起”为“争名夺利”的“闹事”。其实这场论争的肇因潜伏已久。  相似文献   

19.
"书香"何指     
刘书龙 《寻根》2004,(5):82-83
在汉语里,“书香”是一个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如“书香门第”、“世代书香”等,这一点凡是读书人都是知道的。但如果问到“书香”究竟何指?恐怕现代的许多人就会感到有些茫茫然了,甚至会有一些人错误地以为“书香”就是指书卷间的油墨味。其实所谓“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  相似文献   

20.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