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2.
比喻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的主观性顾设在诸多修辞方法中,比喻可算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辞格,因此人们对它研究得也最多、最深入。在“什么是比喻”这个问题上,修辞学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被比喻的事物,即本体;二是要有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即喻体;三...  相似文献   

3.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关于“比”的解释。这种解释指出,“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比”首先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用的,可分为比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4.
比喻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手法。比喻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比喻。  相似文献   

5.
让比喻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化学教学中,通俗而贴切的比喻,能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产生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  相似文献   

7.
传统修辞理论认为比喻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写该事物”。比喻所谓“本体”“喻体”的“体”也就暗示着它们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语,换句话说典型的比喻就是“名+喻词+名”,以名喻名,在两个名物之间作比。例如:(1)我们的祖国像花园。(2)转眼光景,整个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白花花的,一望无际。(杨朔《雪浪花》)不过,广义的事物也包括事件在内,所谓事件从句法上说一般是由主谓结构或动词性结构来表述的。其实这种在两事之间构成的比喻为数也不少,高中《语文》第四…  相似文献   

8.
略式明喻     
明喻是最普通而又最显著的一种比喻。明喻的常见格式是: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同时并举,并且在两者之间,用一个比喻词来表示它们的比喻关系.如: ①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例①里,“车队”是本体事物,“河”是喻体事物,“象”是比喻词. 这种明喻,结构完备,修辞上称之为详式明喻。除了详式明喻,还有一种明喻,不用比喻词,而把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排比等句式.如:  相似文献   

9.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利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处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比喻用得好,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那么,怎样用好比喻呢?一、比喻要新颖相传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套用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才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了些,但却切中要害,其中真意是提倡比喻的新颖独特。所以,比喻要独特,要不落俗套,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看到用俗了的重复出现的比喻,他总…  相似文献   

10.
正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的挑战。为此,高校要在“求实、创新”的基础上,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充实新的内容,探索新的方法,努力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富二代是二十一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群体。富二代指的是这样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是富有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可以自然地继承父母的财产。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富人把他们的财富捐赠给慈善机构或社会。在这两种现象背后有不同的文化根源,这两个群体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的发明和事物在不断地被人类创造,新的思想和概念在不断地形成,这一切都需要新词采反映,而新词的命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是词的理据。词的理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同一事物的词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有不同的理据。维吾尔语对事物指称的依据是语音、形体、感知、语义和语法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解读新闻能使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塑造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理性地、全方位地、独特地看问题,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还可以从中学习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相似在认识中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有一般的相似应用和形象思维中的相似应用。相似和相似剩余是形象思维的一对主要思维范畴。相似剩余包括两个事物形象的不相似部分;两个事物形象相比较观察到的“似又不似”现象;两个事物形象未被观察到的部分。二物的相似可能表征二物的同一或类同,也可能并不表征二物的同一或类同。当二物是否同一并不取决于二者整体的相似幅度的大小时,则需要应用相似剩余方法,特别是要判明二物有无质态相似剩余。事物类同程度和相似程度的不一致是导致思维判定错误的常见原因,是假冒欺骗能够得逞、上当受骗所以发生的思维陷阱。相似和相似剩余范畴的作用还可以迁移到创造思维中。  相似文献   

16.
地理事物的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内容丰富,形象具体,只有探究其因尚能源知其果,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散”和“聚”是事物形成因果分析中的两个辩证统一的方面,只有“散”才能发现事物的多方面联系,要有“聚”方能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形成结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不妨采用“散”与“聚”的分析方法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7.
Dear Friends,Giving advic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astimes known to mankind. Everyone has some advice to give to everyone else. It is easier to give advice than it is to take advice. Most of us have been given more advice than we can possibly use.I am drawn to this topic because many of our readers ask me to give them advice on a variety(变化,多样性)of different prob-lems.This can be very flattering(讨人喜欢的), and I appreciate your willingness to ask me. I respond to your questions, and I feel free to give my opinions and my comments on any subject. These comments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So where are we? Primary teachers should be asked to do fewer things. If we as Curriculum Theorists keep piling on more things they will either, sensibly, ignore us or try to do them all-ineffectively.

Everyone who bothers to look at the evidence will see the vast majority of primary teachers are conscientious but we are just providing a ridiculous ‘list’ of things for them to feel guilty at not doing. Curriculum theory must guide priorities, help reduce lists and demands. It must help teachers do less more fully. This is what the Curriculum Matters series is so signally failing to do. Its orientation is deeply Secondary and specialist not Primary and generalist. More importantly the same fault makes it too much about bits of being educated rather than providing perspectives on the whole enterprise. Even the whole curriculum one2 (THE CURRICULUM 5–16). Curriculum Matters Series No. 2 HMSO 1985) gives little guidance on simplifying.

I have suggested three key purposes that could guide this simplification without demeaning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Whilst I have called them Surviving, Cooperating and Celebrating I am somewhat encouraged by some similarities to the old trinity of Truth, technology ‘tests’ truth by seeing if it works), Goodness, (co-operating skills are essentially about working together, treating others as you would be treated yourself) and Beauty, (what better test of beauty can there be than the awe it inspires?).

If these were the basics we could even ‘go back to the basics’ and progress.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从郭店楚简到龙岗秦简看“所”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有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郭店楚简里独用的"所"字有名词和代词的用法,而在"所(动"结构中的"所"既有所指代且能独立运用,所以也有代词的基本特征。龙岗秦简则高比例地出现了"(所(动)(名"结构,因为名词本身作为被修饰语出现,使"所"丧失其指代作用,这时"所"更多地是起结构作用,表达其语法意义,所以这个结构中的"所"是结构助词。"所"字具有助词用法的大致时间应该是在东周中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