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缘起】 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是高中生古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虽然给学生讲了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但学生翻译的文言语句仍然不尽如人意。什么原因?第一和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单薄有直接关系;第二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训练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也有关系。如果把“文言文翻译”作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  相似文献   

2.
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书面翻译的主观题,体现了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重视,也能更直观地检测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成为近年来高考试卷中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部分。由于要求学生书面翻译的特殊性,在复习时除了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抓住以下几点。一、仔细阅读文段,全面理解文段意思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句子一般是从一个完整的文段中抽取出来的,在译句之前必须对文段细致地阅读,在全面理解文段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就是从前面的文…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4.
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深远的智慧。学好文言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读的多与少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学会文言文;再者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也就是"知人论世";第三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这就使得学生学文言文不局限于翻译,还要学会扩展。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笔者构建了一套初中文言文自读模式,即"了解作者—正确朗读—正确翻译—赏析文本",对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曾立 《职教论坛》2004,(5):38-39
文言文教学,字、词、句的知识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基础.由于学生对文言文了解相对较少,并且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以下几种做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语文能力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董素红 《考试周刊》2013,(44):30-30
<正>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要学习文言文,但对文言文感兴趣的学生很少,因为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使学生在阅读上有恐惧感。学生阅读量有一定的限度,且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应对中考,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文言文时都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这样做自然会使文言文课堂学习气氛沉闷乏味,使师生都感到疲惫。文言文  相似文献   

8.
朱晓波 《考试周刊》2013,(71):34-34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强。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却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文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  相似文献   

9.
王森 《学周刊C版》2022,(15):119-12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往往会因为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运用文言文翻译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以此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自主意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翻译,对文言文的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以此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言文,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思想误区,认为文言文距现代时间久远,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除了应付考试,平时很少主动学习文言文。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无形间加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而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地串讲和翻译的做法,不仅费时低效,而且还使学生根本不能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中创新教法,指导学法,同时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我们姑且称之为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我国古人使用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美 丽瑰宝,是我们需要了解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一门语言艺术。因 此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初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这一块 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应注重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技巧,争 取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努力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以 及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文言文阅读 和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颜芳学 《现代语文》2006,(8):124-125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能文从字顺地翻译文言文,无论是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是对文言文的背诵都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的翻译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中考常规题型。文言文的翻译教学要想达到"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的境界,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做到"四有":胸中有考纲,手中有方法、心中有考点、眼中有学生,在遵循文言文教学规律的同时寻求翻译教学的有效方法,争取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4.
裴昱 《基础教育研究》2014,(6):28+30-28
正在中学各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把文言文本身翻译、解释、分析清楚,其实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真正完成。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相距较远,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或印象不深。因此,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必须在一般翻译、解释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整个初中文言文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学生能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就完成了任务。所以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串讲至今仍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由于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被肢解得七零八碎,沦为仅是理解和积累字、词、句的语言材料;文言文学习在学生看来就是上课记笔记,  相似文献   

16.
正在各种文本的教学中,教师们似乎对文言文教学最有兴趣。因为文言文主要考查字词的理解,所以教师们认为,只要学生能把字词翻译出来,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字词意思,学生记字词的翻译,这已成为常态,学生在文言课文字里行间穿插记录了大量的字词的翻译。然而这种文言文词语的学习,尚是停留在记忆的表层上,字词背后人文情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让中学生能阅读翻译文言文。由于古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习惯和特点与当代人们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难点,因此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是中学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呢?一、注重朗读文言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朗读文言文应当有意识地在积累和理解中提高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通过  相似文献   

18.
陈惠英 《考试周刊》2013,(40):35-36
学习文言文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教学文言文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就文言文翻译教学提出了实践主张:朗读吟诵是顺利翻译文言文的前提;掌握"抄、释、换、增、删"的基本翻译方法是准确翻译、理解文意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正课下注释是对课文中的某些字词进行读音或意义的标注,而文言文课下注释作为阅读理解的辅助手段,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和阅读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注释对文言文的意义、发音、翻译等进行自我学习,教师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样化地运用注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正确使用文言文中的课下注释,将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快速学习文言文,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什么”及“怎样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是极为不恰当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只是去正音、解释词语、串讲翻译句子,而不重视文章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情感等内容的讲授,这有点像古代汉语教学。然而这样做,字词句虽然比较落实,古汉语的基础知识会弄得比较扎实,但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却大大地打了折扣。学生在中学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人的语言习惯,为大学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打下基础外,还要了解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了解古代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