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图式理论简述概括地说,图式就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阅读而言,图式有三种类型:①语言图式,即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是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②内容图式,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③结协图式,又称形式图式,指有关文章结构的知识或者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2.
王祥富 《学语文》2007,(3):42-42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著名的评点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泽东点〈二十四史〉》等,评指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用简明凝练的话语,画龙点晴式地略加评议,它记录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  相似文献   

3.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4.
一老师一看作文,愤然扔下:"作文语句、段落那么模糊那么混乱,我真看不懂。我如何会给他高分?"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就是消费者。因此,作文时应虑及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就首先要让读者"看得懂",让读者感受文章的语句、脉络、思想等的清晰,进而欣然感受思想感受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情 味和旨趣,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认识,语感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体味的过程。文章的作者通过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转化为语言信息,读者通过对语言信息的接收,“语感”便开始了。首先是认读这些语言,接着是理解这些语言的一般含义,再进一步,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次意义和体味运用之妙,最后真正完全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感受文章的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文质兼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意境美等五个方面。一、语言美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如《与朱元思书》,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别具一番参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学重在整体感受语文教学首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感受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其他一切的前提,也是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前提。这主要是由语言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存在的表达,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每一  相似文献   

8.
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上。读者要准确地表达文章语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必须正确地把握好朗读的重音与停顿。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体现了茅盾美学思想的出色散文。作为散文,《风景谈》达到了一种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展示了多层次的内心图景,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作者以延安之行为线索,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融进了自己的描写对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意蕴深厚的画面,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从表现方法来看,无论它的结构、描写、语言,都有非常突出的特色。无怪作者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文章的思想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这些思想 ,不仅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写作的人来说 ,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本文从文章作用、写作态度、读者、内容、形式、语言、修改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说主旨是一篇文章的内涵所在,那么作为形式的艺术手法更容易被读者鉴赏品味。文章的主旨往往是争议最多解读最有难度的内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艺术手法出发,由表及里感受文章的内涵,也学习更多的写作手法。《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篇幅不长,却用语言精练地叙述了童年时代一件令我"愧怍"的事,引人深思,具有鲜明的语文教育性和反思性。一、语言风格《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其语言风格质朴、简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在小学作文训练中,怎样指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选择材料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确定文章中心的要求:一要有积极意义。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要使文章产生好的社会影响,让读者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中心思想必须有积极意义,即作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作文的衣裳。没有优美闪亮的语言,作文很难打动读者,考试时很难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文章的生命。无论你的素材多么新颖,构思多么精巧,思想多么深邃,最后都得用语言来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感情,只有用精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文章才会充满魅力。生动、有文采的语言象颗颗耀眼的珍珠,光彩夺目,令人爱不释手。要想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文章的语言必须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从语言中能观看“景”,识别“人”,能感受“情”,领悟“意”。除此之外,文章的语言还必须讲究“文采”。记得某省语文高考阅卷组的一位组长曾经说过:“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得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因此,你就要学习孟子的深刻,庄子的幽默,韩非的含蓄,从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令自己的文章有韵味,呈现出“个性的美”。一句话,作文要锤炼语言,要讲究语言文字的修…  相似文献   

15.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运用通感,在语言的无能区,可抒难写之情;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语言与语言交流过程中沟通的桥梁。英汉翻译就是把英语文章的信息,用汉语忠实地表达出来,是汉语读者能得到和英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即翻译的标准。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而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对译文准确透彻的理解就成为了关键。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宗璞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写得细腻而抒情,流畅而优美,雅致的语言能让读者产生“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独特感受。本文从色彩着笔的抒情性、句式交替的意蕴美、动词跃动的生命力、动感喻体的象征义四个方面分析文章语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严慧 《语文天地》2013,(12):59-60
作为读者的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语言本身带有思想的魅力,我们从语言的表面很难捕捉住飘渺的感情或者是深邃的思想,必须借助方法,通过不断揣摩、咀嚼,才能体味到渗透在语言中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在英美文学中会存在一些陌生化的语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指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来对英美文学语言进行改变,这样文章就更加注入活力,不会显示出死板、无趣。对于不同的作家对陌生化语言的改变也是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语言陌生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的感受更有意蕴,理解更加透彻。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陌生化语言中的精华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读会"文章,更要求学生"会读"文章,即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意境、欣赏作品的语言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意图和作品内涵,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见解。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课文描写的重点,明白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对文章人物进行分析。本文对初中语文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以求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