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2.
<正>诗歌意象是诗歌所表达出的一种主要思想和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深入到诗歌内部去探究本质,把握诗歌的意象。通过对于诗歌意象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抓住诗歌的形象特征进行筛选和提炼,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更好地融入到诗歌中,抓住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处境,进而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学生要善于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探究诗  相似文献   

3.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如何识别意象和形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诗歌作品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不少古典诗词的作者都通过创作诗词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张和态度。高中学生诵读古诗词时,要找对阅读诗歌的路径,尝试捕捉作品中的各种信息,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把握诗情。这样的古诗词鉴赏能让学生不仅读懂古诗词的意思,更能把握其中的情意,体会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一、关注显性信息,形成表象不少古诗词作品中都运用了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在表达情感上一般都比较含蓄。但是值得注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正>古诗传递着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愫和个性情怀,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而阅读涵咏、鉴赏品鉴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以提升。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提升,感悟能力增强的体现和显现;而表达技巧是诗人驾驭与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显现生活并  相似文献   

8.
周丽霞 《语文天地》2014,(12):11-12
诗歌是诗人借助诗歌形象即意象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文学作品。形象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因此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就可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形象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以下笔者主要就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客观形象时,亦在塑造主体形象,即自我形象、陆游诗作通过记梦抒志、表达理想;记实议论、直抒胸臆和浪漫主义笔触,鲜明地塑造了诗人爱国主义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王丹 《文教资料》2012,(2):17-18
鉴赏诗歌通常由语言入手,形成语言—意象—意境—情感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即为"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就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成为读者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使作品中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字的方法,称之为炼字。那么炼字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体会炼字的韵味和魅力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文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字是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人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耕者     
<正>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细品诗歌三百首,学诗吟诗做诗人如何写好诗歌呢?一、捕捉典型形象。诗人将主观情感融入生活中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这些人、物、景就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如郑愁予《雨说》的雨给大地带来了春意,因而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春天使者的形象。二、寻找新颖意象。"两足不成鼎,缺象不成诗。"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产物.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形象含蓄(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鉴赏古诗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必须要掌握正确的读诗路径.实践告诉我们,相机选择使用五法切入诗歌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又准又快地领会它的情意.  相似文献   

14.
陈军 《学语文》2014,(4):19-20
【教材分析】 李白的《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本单元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篇诗歌尽吐诗人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和蔑视权贵的豪情,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愤慨,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有感于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相似文献   

16.
周韫 《广东教育》2009,(11):33-35
[诗歌与诗歌形象] 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亦当如是。的确,诗歌因形象思维尽显风流,诗人借诗歌形象抒情言志。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7.
古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而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喜怒哀乐,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因周围的客观景物而触发,诗词中的客观景物亦因此而蒙上主观情感的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说明情与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情随事生,景随情异”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为什么“一切景话皆情语也”?在一首抒情的诗词中,怎样才能做到情景“妙合无垠”呢?我们不妨读一读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是诗歌的主旨、情感的寄托,是解读诗歌的入口。高考中,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侧重于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形象意义的理解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有时,会把对形象的鉴赏与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这里主要谈谈对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诗对“志”的表现往往是含蓄委婉的,诗人常把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蕴含在所写的“形象”里,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据此,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不可停留在表层意思上,要结合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情感倾向和志趣立场等,来判断诗歌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典诗歌在表达情感上都比较委婉含蓄,所以诸多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会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意象常常就成了诗人投射自己情感的载体。把握了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也就找到了赏析诗歌的一把钥匙,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借助意象来赏析诗歌。一、学海拾贝(一)借助意象,描绘画面何为意象?意象即意与象的组合,是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