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其中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内涵。要让我们的学生徜徉于那美的世界中,尽情地领略美的风姿,汲取美的甘霖,那么教师必须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捕捉美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因为高考压力和试卷的导向,高中语文教学普遍从一开始便“知识化”和“试卷化”。于是,一方面,新书发下来,学生最先翻看的是语文,课外接触最多的也是与语文有关的书籍,从中获取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课堂上把外部世界的知识和完全脱离学生实践的理论强行灌输给学生,使得他们厌恶语文课。高中语文教学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拟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就其实用性举一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相同课,两份预案,有两个显的不同点。第一,教的视角不同。教学思路有别。第一份预案。围绕一个“美”字展开。“谈话引入——唤起美,藤知课——欣赏美。课外延伸——创造美”;第二份预案。围绕一个“写”字展开,“抓朗读。抓观察。抓表达”。深入理解课内窖。深入体会作情礁。认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种思路.异曲同工。达到了提高学生语素养之目的。第二.教案的编制方法不同。预设粗细有别。第一份教案。预设较细。教学流程设计如“实录”。问题、答案、板书、活动历历在目。连学生的回答都预设了几种;第二份教案,框架式预设,流程清楚,教与学的自由空间比较大,粗有粗的好处,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细有细的优势。预想多种情况。让动感尽在掌控之中。[编按]  相似文献   

4.
雷海鹰 《今日教育》2012,(12):54-55
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质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与体验、表现与创造。全面提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细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要义所在,也最能见出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本文以及下一篇分别是教材编者(郑桂华系沪版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和中学一线教师对同一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虽然观点各见“风致”,不少地方却又遥相暗合,希望这些吉光片羽能给您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方翠英 《中小学电教》2010,(12):133-133
<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学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老师们,它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从而收到减负增效的效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能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一、创设情境——发现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精美散文《月迹》(现收录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无疑可以给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弟弟和三妹在奶奶的引导下寻月赏月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追求美探索美的热情。不过,在笔者看来,把它看成一堂绝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0.
《涉江采芙蓉》追求生命中的爱情,而不再只是寻求生活中的婚姻;《舟冉孤生竹》渴求生命不再寂寞,美人不再迟暮;《短歌行》曹操感生命短暂,叹壮志未酬,歌积极入世;《归因田居》陶潜知性本爱丘山,生命谊鲜活于桃源,归隐田园;《兰亭条序》王羲之明白死生大义,著文传世,启发我辈生之奥义.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在很多高中语文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了教师必须要表演的保留节目,课堂看起来热闹了,但却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刘景春 《现代语文》2009,(6):155-155
最近读到了一篇作者为傅海洋的文章,名为《“满堂灌”缘何成了“满堂问”?》。在此文中,作者提到在一次随堂听课中,他细心地做了一个统计,一位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10个问题!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本教育杂志中,也看到类似的案例:一位教师在短短的5分钟时间里,随口问了学生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做了38次回答!作者傅海洋还就此做了一个统计:“如此算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一问题只能享有20秒的时间。”读到此处,笔者想到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提问这一教学常用教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问题创设和解决的过程,在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积极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问题"是指存在一种目标但尚未找到达成目标的途径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相似文献   

14.
“二进制与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中较经典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内容本身较为生僻,如果沿用“以说代教”、“以听代学”的方式教学,会让教师教得生硬、单调,学生也学得吃力、低效。怎样对此类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已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走进每一个教师的心里.但是当我们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纵观目前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励并激发学生积极地问、答问题,结果是学生侃侃而谈,教师赞不绝口.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吗?二是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热热闹闹,教师在活动中望望瞧瞧.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吗?三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结果是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自在,教师在活动中慢慢等待.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无效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生本与文本的结合点。提倡节约型教学、有效教学就得考虑生本与文本二者的关系。所谓的生本指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教学时,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很容易出现无效教学。  相似文献   

17.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而建立物理模型则是物理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两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均起着关键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重视物理实验,同时将过程与方法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予以显化呈现,而建模方法正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广大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教学一线,在实验与物理模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小部分物理课堂教学中实  相似文献   

18.
李卫锋 《现代语文》2008,(3):114-114
明张溥文《五人墓碑记》中有“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一句,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196页)将“谁为哀者?”解释为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并提前,译为:“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众人再也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笔者认为“谁为哀 者?”一句解释为“在为谁悲痛?”与整篇文意不是很符合,如果解释为一般的疑问句“谁在哀哭?”似乎更为妥当,在此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引言] 教师在教改实验中,要注重实践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20.
陈刚 《中国教师》2013,(9):79-80
<正>当我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时,我的心一直在震颤。作者敞开他的心扉,无私地与我们分享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苦行僧般的求索过程,他的挚爱、欢乐以及痛苦,全都跃然纸上。在教师致力于追求的东西当中,除了知识底蕴、专业素养、教学智慧以外,还有一项必不可少,那就是教学勇气。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活中,勇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足以支撑起我们并不强大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