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高级资格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原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设计师中级资格软件评测师、软件设计师(原高级程序员)网络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信息系统监理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初级资格程序员(原初级程序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专业类型资格名称级别层次第一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计算…  相似文献   

2.
日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将联手在全国合作开考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实现资格证书考试与学历考试课程互认。  相似文献   

3.
各地     
一张证书走遍苏浙沪7月10日,上海市人事局和宁波市人事局约定,今后“互认”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包括两地将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大纲及考试。据悉,“互认”资格证书将走向“长三角”各个城市,求职者持一张证书可走遍苏、浙、沪。根据苏、浙、沪20个城市今年4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上海市将于年底出台首个五年规划。(记者魏嘉)新疆设立英国BTEC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示范中心作为BTEC教育项目新疆示范中心的西北英伦教育培训中心,今年将面向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招收国际商务和高级主管专业学生,同时…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F0002-F0002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课程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课程学分互认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工作部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课程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课程学分互认试点工作会议于2009年6月26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学分互认(简称"衔接")是将各类专科(普通、成人、高职及民营二级学院等)与自学考试本科相衔接,是通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学分互认享有同等国家教育考试的效力、规范和要求。命题工作是自学考试的核心环节,质量决定着自学考试是否公平、公正、安全和有效。做好学分互认课程命题工作是确保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大的英语出国考试和IT教育培训基地——北京新东方学校和加拿大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之一的亚冈昆应用人文和技术学院(Algonquin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于5月10日在北京加拿大驻华使馆正式签订联合举办“国际程序员班”的合作协议书,共同培养具有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和流利英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复合型计算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基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加拿大B.C.省的学分互认体系、韩国学分银行系统中的学分互认、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等的比较与分析,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学分互认应该采取机构驱动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基于我国现有的学分互认实践,着力研究制定适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资格框架,以便发展国际间的学分互认,同时应该认可学生通过先前学习评价所获得的学分.  相似文献   

9.
课程考核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本环节,具有学力考核、学习效果检测、促进自学、社会化互认等基本功能。目前自学考试课程考核存在考核大纲、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成绩评价和考核结果互认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修订课程考核大纲,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改革考核内容,适当降低考核难度;变革考核形式,优化考核主体结构;改善考核成绩评价,打通课程和学分互认环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的要求,简述了汽车技术市场及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做法和经验,据此提出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体系的构想:建立多元混合学习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课程体系及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1.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应在对学分银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学分互认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确定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方法,确定实现系统的技术方案和开发环境。通过搭建学分互认的网络平台,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最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沟通。  相似文献   

12.
三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构想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我们在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时.考虑到该专业应适应IT产业的高速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IT蓝领”人才,以《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的网络程序员级考试大纲》为基础.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模块(具体内容见表1)。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简述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及互认的难题,重点提出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沟通衔接及互认的对策:1.制定两类教育制度性衔接政策;2.建立相对统一的量化标准;3.建设课程学习资源库;4.筹建课程学习和学分互认平台;5.设立扶学教育基金。明确开展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及互认,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共谋共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灵活性、实践性、针对性的特点。针对办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用型自学考试应从理论考试与应用考核相结合,凸显实践本位;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凸显能力本位;采取国家考试互认衔接制度,凸显学分本位三个宏观的方面进行考试模式改革,以体现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15.
在开展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进行学位学历互认可能性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美方人士比较关心中国高等院校设置标准、评审体系。在他们看来,只有中国院校和美国院校处于同样或接近的办学水平,两国的学位学历互认才有可能。美国对本国院校的认证是由非官方的独立机构来进行的。在美国各认证机构中,新英格兰高等院校委员会成立最久、影响最大、涵盖名校最多,其认证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黄遵宪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了解和介绍日本的人。他仰慕日本明治维新式的西化运动,明确提出以"日本为师"的政治主张,并积极推动实施;他对日本的侵略性有一定认识,警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威胁;主张加强中日友好往来。黄遵宪的日本观,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陕西教育》2009,(10):10-11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课程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课程学分互认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学历层次,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支持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课程学分互认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和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现状,剖析了学分互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可能性,并从政府、高校、学院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终身学习时代高教自学考试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自考生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在终身学习时代,可以通过调整考试目标,加强社会实践性环节;注重考试评价,提高信息反馈的改进功能;实现学分互认,促进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完善服务网络,创新社会助学工作;拓宽考试职能,发展非学历考试;依据法律法规,推进考试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高教自学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20.
软件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基本上分为系统分析员、程序设计师、程序员三类。这三类人才正常比例应该呈金字塔形,然而我国软件人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程序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用技能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