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近代,尤其是清代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纵观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虚词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公元五世纪,然而直到清代对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判分才完全明晰,也就开始了系统的汉语虚词研究。清代最重要的虚词专著有《虚字说》(袁仁林著)、《助字辩略》(刘淇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三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每部专著的研究侧重点,三部著作既拥有各自的价值意义,同时又互相连接,形成一座从传统虚词学研究走向近代虚词学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3.
李诗景 《语文知识》2013,(1):104-106
清初袁仁林的《虚字说》是"古典型的虚词研究"阶段辞气式研究的代表作。异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虚字说》在释词方法上带有浓厚的文论学、修辞学色彩。袁氏采用精彩生动的训释语言,密切联系修辞效果和语境对虚词进行训释。《虚字说》既是一本古汉语虚词专著,也可视为一部从虚词的角度论述修辞的修辞学专著。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汉语属于孤立语,其特点是,不是依靠词性的曲折变化,而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的语法意义。因此,对汉语语序和虚词的本体研究,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中,语法学、词汇学研究的重点。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先生主编的《古汉语虚词》,都是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江苏宋同志来信询问,有的古汉语书中把《桃花源记》中的“外人”释为“外国人”(如杨伯峻《文言文法》、《古汉语虚词》即是)是否恰当。现请石见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有许多汉民族所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虚词的使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人们说: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的功用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这并没有总结出虚词在表达神情上的积极作用。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杨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文章要求传神,因此语气高低缓急、抑扬轻重大有不同,而“虚词一乖,判于  相似文献   

7.
《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训释术语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虚字说》在沿用前人训释术语——“辞”之外,还创制了其特有的术语来分析虚词的用法。这些训释术语与现在的古汉语虚词术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古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汉语研究史上曾经把虚词叫做:词、辞、语词、语辞、语助、助语、助词、助辞、语助词、语助辞、助语辞、助字、虚字。“虚词”这一名称,到清代才产生。复言虚词是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和刘淇称之为“重言”,王念孙称为“复语”,杨伯峻叫做“复词”,一九六○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五六级语言班编的《汉语发展史》叫做“复音虚词”。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都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前人对复音虚词不大重视,没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高考文言考点虚词的复习过程当中,很多老师只是把它作为一道选择题来对待,注重它的意义的积累和教材中例句的夯实。其实不然,虚词在翻译当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一字多义1、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虚词产生较早,但数量不多,在甲骨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乃、亦、其、不、弗、于、自”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丰富,先秦时代虚词已逐渐多起来并趋于成熟。早在战国时代的《公羊传》、《谷梁传》中,对虚词就有解释,汉代的经学家对虚词的解释更多,唐宋对虚词的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但都跳不出为读经需要而作的散碎释义的范围。元末卢以纬的《助语辞》突破了这种局面,开始对虚词进行了类比、释义的系统研究。到清代更出现了许多系统研究虚词的专著,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但都偏重于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论文层出不穷,而且专著也竞相问世。在专著中,除了为数众多的虚词专论,仅通论著作就先后出版了七种:《古代汉语特殊语法》(廖振佑编著)、《古代汉语语法》(康瑞琮编著)、《古汉语语法提要》(马汉麟著)、《汉语文言语法》(李新魁著)、《语法学》(刘斌、王大年编著)《文言语法》(王笑湘著)、《古汉语语法》(许仰民编著)。这些著作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程度不同的创获,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部分成果。其中许仰民先生的《古汉语语法》(以下简称《语法》),后出转精,成绩突出,读之受益匪浅,因此笔者不避学识浅薄,拟就其书内容、特色、得失诸方面加以评述,恭候广大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14.
词义联想四法山东赵泽福一、多义联想一词多义,一身兼数职是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本来文言词语数量就相当大,再加上一词多义,有的多达几个、+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就使本来已经够多的文言实虚词更难招架。因为每个文言词在具体语境中都是以某一固定义项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饶"词义丰富,在古汉语中它不仅有实词义,还有虚词义。虚词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保留。从以下三个方面问题探究:(1)其意义的演变情况;(2)词义虚化的原因;(3)从"饶"及由它组成的双音虚词来探讨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与让步连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副词是古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最为复杂的一类词。副词研究对古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论语》是研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语言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副词系统的考察分析,可以管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汉语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陈志明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法学,可是古人对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虚词,很早就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秦汉时的训诂学家毛亨,他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释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尾的词,均未作实在意义的解释,而统...  相似文献   

18.
文言虚词,从有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就一直被作为语法中的核心问题对待的。虚词的这种地位,源于它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清人刘淇就曾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而虚字其性情也……虚字一乖,判於燕赵……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助字辩略.自序》)刘淇的这些话很有见地,他已认识到虚词的重要性。 与实词相比,虚词尽管意义较虚,却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作用,它显示句子内部或句与句间的语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教师过于重视古汉语知识灌输,一堂课下来,实际是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传授课,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重“言”轻“文”现象比比皆是。文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程式化,学生厌烦,教学低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