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大师的"笔墨"精神,其实质在于其精神内美之中庸文化伦理,其精髓起于"写"中求"意",超意得"神",达"无过之而无不及",使主客体自然融汇为"物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3.
晚明以降,东林党议祸至明亡,学术领域内呈现出程朱学与王学的激烈对抗。然而,在其影响下的雅文学演进之脉络却异常清晰,即出现了由吴中到湖北,再到江浙的三次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天籁自然说构建了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虚静和物化说指出创作和构思的诗外功夫,对诗歌意境说及其流派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言意之辩的追问导致庄玄禅之合流,并形成了“意在言外”和以禅说诗的传统.庄子思想对西方哲学、文论影响很大,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意境与理义     
意境是我国传统诗歌理论和书画理论中的概念,因艺术各门类的相通与渗透而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纳入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建构之中。按通常说法,意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象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高度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含蓄、静泊、深邃、悠远是其重要特色。意境发轫于先秦,雏形于南北朝时期。《礼记·乐记》云:“风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认为由感物抒情,必然会导致物情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汉译英一直是困扰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难题,尤其是汉语长句和串句的英译更是难中之难。文章首先对汉英语言的"意合"与"形合"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界定了汉语的串句,并针对汉语串句的特点,提出了"分清主次,梳理关系,相对集中,化零为整"的英译方法,以期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
练功康复伤肢功能法简效宏刘杰(成都铁路分局成都铁路医院)练功,古称导引,今称功能锻炼。练功是通过患者自身的运动来达到舒筋活络,强筋健骨,防治伤病的治疗方法。古人有“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调神,调息,以意领气,以气带行,意带形动,气随意行,意...  相似文献   

8.
用意合法可以蠡测形式相同而内容迥异的语法单位。还可以明确语用中某些细微的差别。意合法有时是“合”言语段本身的小环境之“意”,有时是“合”言语外环境之“意”,或前,或后,均由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清代王琦整理、笺注的《李太白全集》,是学界公认的李白作品的最佳注本。对比杜甫作品的最佳注本——《杜诗详注》,发现此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内注解意"之精和"外注释古"之当;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贪多炫博,芜杂繁琐,该注未注等。  相似文献   

10.
比义辨析     
古人对比的阐述概括来看,比的特点大约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借彼物以言此物。郑众的说法可作代表。宋朱熹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与郑众的说法相同。彼物今人所谓喻体;此物,今人所谓本体。以一物之形象的特点来形容另一物,就是以物比物。通过比喻,使本体意象特征鲜明而具体表现出来。其二,彼物此物相类,喻体本体必定分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但彼此又有某点类似之处,故能借彼而喻此,这就是所谓“喻类之言”的含义。刘勰分取类为两类,一是取貌相类也,称“拟于貌”;一是取义相类者,称“比义”之比不重两者外在相似与否,而取意义相类之处。比义之比可以寄讽谕于诗内,正如钟嵘的“因物喻志”说法。不过,刘勰的“比义”,并未将这一类归入其中,这是应注意的。其三,借物以言意。借彼物喻此物,其相类处正是诗人欲言之意,刘勰称作“附理”或“附意”,与今之所谓喻意相同。“理”非义理之理,即讽谕之意,凡比者都有附意于其中。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古人对比的分析不仅内涵清楚,而且颇为详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论证传统道德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朱熹首先设定与论证了形上之理(本体)。朱熹学说通过强化理性自觉原则,完善了传统道德的理论体系,树立了传统道德的绝对权威,但是,其绝对化倾向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道德的僵化和异化,使之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朱熹学说的反动,王阳明心学力矫朱学之弊,通过“心即理”说和“良知”说,强化了意志自愿原则,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把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内心情感和良知自律,从而圆通地解决了朱学的理论缺陷。但是,王学自身也隐含着理论危险,这种倾向在王门后学那里变为现实。总之,从朱熹到王阳明,经历了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理论转换。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美善而令人欣羡引起希求者,"价值"本身却是无可知遇的理想。然而,也就是因为如此,人们永不止息地追求更大价值、朝向更大价值进展!只是,往往价值并非那般客观显然,需要有心人在现实上的披露。不消多说,众人皆明,墨学的价值是全面性的,只是如何将之落实于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利所处社会之进展,的确乃我辈之责。笔者长期从事医学人文之教学与研究,深感当今医学界仍是科技挂帅(自然科技为典范),以"实利"(私利)导向的价值创造与成就。纵使在过去以生理、解剖等科技为主导的生物医学,逐渐走向以"人"为核心的思考,如本校(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即标举"医人、医病要医心"之宗旨从事医学教育,欲将医学拉回现实,真正地着落在医学的对象身上。只是,医学界这样的一番努力,笔者总觉少了一颗"心"去凝聚医学的魂魄,以致医学人文的相关思考仍在于"技术"层面的探索,终无法真正深入医者之心,雕塑人文之氛围。笔者发现,墨学以"兼爱"为核心,展现出"务实"、"宽容"与"无私"之精髓,正可以充实当代医学之"心",召回医学的三魂七魄,建构真正以"人"为核心的医学氛围。本文并非针对什么问题进行探讨与解决,而是在于人的医学之根本疑惑上的省思,基于墨学"兼爱"为核心,由"务实"、"宽容"与"无私"之精髓的思索:"务实"正得以将焦点聚集在面前的"这个病人"身上,顾虑到眼前的这个"人",而非抽象医学科技理论的涵盖;"宽容"正得以与面前的"这个病人"一体相系、感同身受,顾虑到眼前这个"人"的感受,而非仅专注于"疾病";"无私"正所以一视同仁、视病犹亲,顾虑到眼前这个"人"的一丝一毫,不因亲疏远近而有所改变。以期建构当代医学人文之核心价值,成就墨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超 《江汉学术》2011,(4):78-83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是为中国哲学的黄金年代,而儒墨并称显学,蔚为争锋,两者思潮互为激荡,而有相非之议题产生。《庄子.齐物》亦有:"儒墨是非"的话,唐代韩愈虽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之言,但对二家之义理旨趣及哲学意涵皆略而不谈,因此对于儒墨相非之本质差异的议题,本文认为应从本质层与形式层切入,方能适切地找出儒墨相非的根本问题之关键及二者见解的差异之处,本文即基于这样的动机,在总体与部份的二元分析中,试从本质意涵和形式条件两层面加以分析,以厘清二家哲学之差异所在、谋虑之周偏、与夫对社会人生贡献之大小,是为本研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16.
行意拳是我国内家拳主要拳种之一,内家拳的主要特点是发"内劲儿".目前有许多人对行意拳的"内劲儿"认识不足,往往只看到发劲儿中刚、直、快、猛的一个方面,而把行意拳看成了单纯硬打硬拚的唯技击的拳种,这是非常错误的.本文拟将行意拳的"内劲儿"作一比较全面的阐述,其目的在于既可使行意拳之道得以发扬光大,又可供有志于斯道者作为研究参考之用.一、什么是"内劲儿"?练拳的人都喜欢用"劲"这个武术上的术语,在自己单练时往往说要找"劲儿",在两人对练时又往往说要摸"劲  相似文献   

17.
散文依靠意境来感读者,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意境,体现的是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辉映,透露的是作者的心智与情思.散文必须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创设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移情等.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史言 《江汉学术》2011,(4):16-23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  相似文献   

20.
殷·邺·安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邺、安阳虽相距甚近,但不是一个城邑,而是三个互不相关的城邑。它们兴起的时代不同,地位有别,在建制沿革上虽有某些连系,但始终是三个不同城邑,不存在废弃前者而在原址上建立后者的问题。因此,殷不是"邺的前身",邺更不是安阳的"前身"。三者所以混为一谈,除地理位置上的相近和建制沿革上的关系外,主要是人为原因搞混的。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的称号,其城址必须与古都遗址相"重合","重合"与不重合是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安阳与任何古都城址均不"重合",安阳不是古都,也就无所谓"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