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区中立化政策对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期马来西亚在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出了地区中立化主张。马来西亚的地区中立化政策在各时期涵义有所不同。最初提出时理想色彩浓厚,后来叉融入了区域抵抗力的涵义,冷战结束后,又吸收了大国平衡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日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社会展开政治色彩浓厚的经济外交,以谋求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日本所持的外交理念和国际社会现实的差异,导致其经济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塑造大打折扣。文章试图通过对冷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疏理,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世界格局进入了非对称的均势状态,国际安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威胁面前,国家对自身安全的维护遇到了新的挑战,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结合让集体安全模式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国家安全观念有何变化?国家安全主要指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已经超出军事范围,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安全观念,主要表现为经济因素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各国都认识到,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国家安全观念有哪些新变化?朴素的国家安全主要指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已经超出军事范围,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安全观念,主要表现为经济因素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各国都认识到,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乎的提高,最终就没...  相似文献   

6.
彭春艳 《中国科教博览》2004,(10):168-170,163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构筑全球军事基地网。冷战时期的六十年代初,其海外军事基地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冷战后,美调整海外军事基地,使其数量减少了58%。“9.11”恐怖袭击使一直缓慢进行的美海外驻军调整获得新的推动力。自此,美国开始了冷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军力调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认真地探讨美此次全球军力大调整,对在新的安全形势下确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冷战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又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之中,英国对冷战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国家安全概念外延日益拓展冷战后,国家安全由直接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向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转变。冷战时代,由于美、苏两个军事集团、政治集团的直接对立,各主权国家为了自身安全在意识形态方...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上升,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经济、科技发展战略便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经济安全最终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冷战的产物,冷战后仍是日美关系的重要基础。随着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日本已经突破自主防卫底线,进入国际安全合作领域。日美关系日益向着更加对等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方向发展。战略同盟关系依然是美日追求最高国家利益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与全球化相连的结构性调整的复杂过程,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冷战联盟的解体和变形、信息与通讯系统的国际化、东亚的迅速崛起、全球经济力量的变化,使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减弱,而其他威胁安全的因素大幅度上升。因此,安全从单一的、纯军事意义的概念发展为一种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环境多领域,又包括人、国家和国际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即综合安全。 在综合安全中,经济安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经济安全是指维护国家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内外环境干扰、威胁的一种状态。它既包括一国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包括该国为确保经济持续发展而确立的战略及其措施。例如,80年代,马亚西亚提出,马来西亚的综合安全有三大支柱。第一,保证东南亚的安全;第二,保证东盟强大;第三,也是最基本的,是必须保证马来西亚内部的巩固、安全和强大。马来西亚认为,经济增长是综合安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东盟各国所理解的综合安全侧重于各国内部的安全。因此,它们更专注于各自的国家建设。 综合安全是国内安全与外部安全的统一体。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发展和安全内涵的扩大,说明各国对各自安全利益的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得到实现和维护。亚太安全与合作会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为了确保美国的世界地位不受挑战,美国在全球安全战略上突出了遏制中国的战略选择。在亚太,由于受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影响,美国对华防范与遏制的一手较为强硬。美国加大对台军售就是其典型的表现。这种以军售为主要形式的“安全安排”,一直是冷战后美国全球和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从近中期看,美国仍会加大对台军售,但又不会走得太远,以免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从长期看,不排除出现美对台军售恶性质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时代,随着军事威胁的相对减轻和非军事性挑战的出现,国家安全观开始发生变化:一是安全内涵的综合化,国家安全已不局限于军事领域,相当程度上是军事领域之外的问题;二是机制多样化,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合作安全这一新的安全机制日益发展起来;三是安全威胁复杂化,各国或地区面临的直接外部威胁下降,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因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我们要慎思国家安全形势,采取有效对策,维护国家安全 。  相似文献   

14.
后冷战时期,国家安全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对国家主权、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非国家行为体和不同国家在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实践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传统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社会秩序的威胁程度大大降低,而由非传统安全威胁引发地区性骚乱和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上升。在从“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进程中,各相关国家在成功解决共同面临的军事安全问题后,即转入到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等恶势力的打击,并推动相互间的合作向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更广泛的领域中扩展。非传统安全的特征,要求“上海合作组织”树立综合安全观,发展以互利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国家关系,逐渐成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组织。  相似文献   

16.
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和中国安全战略的分析离不开对于国际安全观嬗变的审视。在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下,国际安全的内涵已拓展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的、普遍性的、动态的国际安全正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作为谋求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和安全两难将会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17.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核心。一国的经济利益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繁荣昌盛的最根本利益,在众多国家利益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一旦经济利益丧失,其他国家利益也就成为空话。国家安全也是如此,一国的国家安全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其内涵表现有所不同。在冷战时期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的利益,经济贸易利益居于相对次要地位。而在冷战结束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两种不尽相同的安全观 ,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安全观进行必要的反思和修正。文章认为 ,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要有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国家进步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安全和发展是协调互动的 ,经济安全愈益成为谋求国家安全的主题 ,采取“双赢”战略 ,才能获得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问题缘何突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推动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东道国的本土文化;大量的难民产生,削弱了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文化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文化的安全性引起重视;信息网络冲击了国有的文化领域,思想文化受到威胁。文章从上述五个方面分析了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领域突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