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验证平抛运动在坚直方向上 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取两个晒衣夹子,两个大小、质量相同的滚珠或小球,如图1所示,用一根宽度与晒衣夹子大致相同的橡皮筋纵向绕在一个晒衣夹子上,把一个滚珠从橡皮筋外推入夹子的口里,把另一滚珠夹在另一夹子口里,将两个夹子并在一起水平拿看,夹子口朝前,同时压开夹子口,即可观察到一个滚珠被橡皮筋水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6节,是一个让学生探究的实验。实验设计的思想很巧妙,用橡皮筋的拉力对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发生变化,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再由打出的纸带计算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依次使用一根、二根、三根、四根同样的橡皮筋重复做实验,保持每次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相同。用一根橡皮筋时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二根、三根、四根橡皮筋时拉力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2W、3W、4W,小车与之对应的速度均可由纸带上的点迹计算出来,然后研究  相似文献   

3.
快速跑教学时,选用一些橡皮筋作辅助练习,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快速跑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一、颈上套橡皮筋,手握两端作摆臂练习。二、背对橡皮筋做摆臂动作,要求后摆时肘部触橡皮筋。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 )中 ,验证分子间隔实验是用 2 0 0毫升量筒量取 10 0毫升水和 10 0毫升酒精并在 2 0 0毫升量筒中混合在一起。该实验酒精耗量大 ,现象又不大明显。本实验改进为 :1.实验用品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 (1米左右 )、小烧杯 (2只 )、橡皮筋、水、酒精、红墨水。2 .实验方法 :(1)用小烧杯向玻璃管中倒水 (水柱约为 4 0厘米 )。(2 )用小烧杯向玻璃管中倒酒精 (酒精柱约为 4 0厘米 )。(3)在 B处 (酒精的液面处 )用橡皮筋作标记。(4 )用手指按住玻璃管口 ,上、下颠倒几次 ,静止后观察体积变化 (图 1b)。图 1   3.实验优点 :(1)现…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机械能部分讲到,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它与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并可做功。因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设计、自制了机械能“自动车”。 一.材料 1.木芯一个(用完棉线的木轮)。 2.曲别针、直别针各两个。 3.橡皮筋、废油笔芯、小塑瓶(装眼药水的废瓶)各一个。 4.蜡烛一段(60~70mm)。  相似文献   

6.
制作乐器,学自然吴良莉编译(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对学生们来说,在自然课上制作乐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这一物理现象的方法既不寻常而且有趣。学生们可以用吸管、橡皮筋及尺子制作类似铜管乐。木管乐,打击乐和弦乐等简易乐器,然后研究它们各自的声响。作为北里奇加...  相似文献   

7.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 )图 12 仪器特点及用途( 1 )特点 :本教具借用光放大原理 ,把微小的薄膜振动放大为可见度很高的光斑的移动。( 2 )用途 :本教具可用来演示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②声音的响度越大 ,振幅也越大。3 制作材料玩具激光枪 1支、支架 1个、空油墨筒 1个、气球 1个、小镜片 1块 ,橡皮筋 1条。4 制作方法( 1 )话筒的制作 :①取一体化印刷机空油墨筒一个 ,去掉两头的盖 ,用清洁剂洗净 (亦可用其他塑料筒代替 )。②剪开气球 ,剪一与筒横截面大约相同的橡皮膜 ,用橡皮筋把膜固定在筒上有微小凸起的那一端 ,并把橡皮膜…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中,课题的学习重点之一是通过探究实验感受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是"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第二个探究实验是"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发声体的振动较微小,学生不能完  相似文献   

9.
1教具装置图(图1)(1)主件电子发声罐、短橡皮筋(分组实验用)(如图2)。(2)附件有源音箱、三脚架、音频线、长橡皮筋(演示实验用),如图3。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①结构简单,制作方便。②操作简便,主体部分既是教具又是学具,与课堂的结合度高,利于教师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里,讲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书中设计了拔动尺子和挑动绷在盒子上的橡皮筋振动发声两个小实验。这两个小实验简单易行,也能说明“振动发声”这个道理。但如对书中的设计稍加改进,则更有助于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同时,又能作为第八课里声波传播的模拟实验,说明声波传播的形式和特点。实验改进及使用方法如下:如图取二个边长大于或等于二十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拿去盒盖,在盒身上绷两根橡皮筋,并使它们的交叉点处于盒子的正中央(见图中A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 ,如果实验室内没有适用的钟罩 ,或市场上又无供应 ,我们可以用如下装置来完成此实验。制作材料 :广口瓶 大烧杯 单侧有孔橡皮塞 燃烧匙  90°玻璃管 软胶管 直玻璃管 弹簧夹 橡皮筋 5条等制作方法 :(1)在广口瓶内装入少量水 (最好是红色水 ) ,把剩余的容积用 5条橡皮筋均分成五等分。(2 )瓶口配一带有燃烧匙和 90°玻璃导管的橡皮塞。(3 )将 90°导管的另一端用软胶管与另一直玻璃管连接 ,并夹上弹簧夹。(4 )烧杯内装入水 (最好是红色水 )。(5 )如图 1连接装置。图 1实验方法及原理 :(1)在酒精灯上点…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图5—11.如图5—1所示在“共点力合成”实验中,橡皮筋一端固定于P点,另一端连接两个弹簧秤。分别用力F1和F2拉两个弹簧秤,使这端拉至O点,若要这端始终位于O点,但使F2大小不变地沿顺时针转过某一小角度,相应地使F1的大小及图中β角作以下的哪些变化是可能的( )A...  相似文献   

13.
巧用鸡蛋做实验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吴良莉编译*一、鸡蛋撞“墙”(一)材料鸡蛋2个(备用若干),布单1块,杯子1个,手绢(或纸巾)1块,橡皮筋(二)过程1.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如果把鸡蛋扔到墙上,会怎么样?”在得到“鸡蛋会撞破”的答案后,在室外选一面易...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合力的定义,利用拉伸橡皮筋的实验,获得多组分力与合力的数据,把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MATLAB编程绘出合力与分力的图示,从大量图示中归纳得到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制作材料 350mm×250mm×200mm泡沫塑料一块,300mm×700mm三合板一块;30mm×20mm×100mm橡胶一块;200mm×150mm弹性尼龙布一块120mm×10mm小磁铁一块,尼龙线500m;橡皮筋或小弹簧三根;小合叶一块;塑料草、镀锡铁片等。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实验课本第一册《太阳和影子》一课时 ,为了在课堂上演示一天中物体影子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我设计了学具“研究太阳和影子变化演示器”。材料 :手电筒一只 ;直径 5毫米的铁丝 4段 (长度分别为70厘米、80厘米、10厘米、10厘米 ) ;长 30厘米的橡皮筋一根 ;塑料胶带若干。制作方法 :1、支架 :将 70厘米、80厘米的两段铁丝分别弯成如图 1( a)所示的拱形 ,再用两段长 10厘米的铁丝将两个拱形铁丝固定 ,在连接处用塑料胶带包好 ,如图 1( b)所示。图 12、手电筒处理 :将金属手电筒的玻璃片、灯罩…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主要是针对练习者的非智力因素 ,诸如体育学习的目的、意志品质、情绪等 ,进行有效的调节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证明 ,紧张与人的情绪有密切的联系。如在跳高教学中 ,采用以橡皮筋来代替横杆进行的技术练习 ,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 ,掌握了技术就能跳越一定的高度。但一旦换上横杆 ,即使在同等高度上进行试跳 ,也往往引起紧张。确切地说 :“害怕”造成的心理失衡 ,最终导致肌肉紧张 ,引发技术发挥失常。1 实施心理暗示需把握女生的心理女生个性上往往呈现出害羞、爱美、娇气、情绪不够稳定 ,自尊心强等特征。对此 ,教师…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的几何知识教学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表象认识。根据两个定点,一个动点,动点沿圆轨迹移动,从而组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两定点上各安装一个量角器,可读出两个角内角和外角,在边上悬挂一自然下垂的线锤,可演示动点对边上的高,既科学、生动,又直观、形象。1教具装置图(见图1)2材料与制作(1)制作材料胶合板(或松板)400mm×500mm两块,杉木条1000mm×40mm×30mm一根,螺杆直径5mm、长50mm,垫圈15个,红色橡皮筋5根…  相似文献   

19.
NH3的喷泉实验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课本实验装置来进行喷泉实验,需要事先收集好氨气,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氨气的制取,而且事先收集到的氨气可能外逸,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好,甚至失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1)实验装置图(见图1)图1(2)实验用品塑料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酚酞溶液、水。(3)实验原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后,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  相似文献   

20.
中央教科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安排了一节“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的开始。在准备课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形,这节课是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抽象地讲图形的特征,要求过高,学生不易掌握。我在教学中,紧扣大纲和教材,采用“认一认、找一找、折一折、数一数”的四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认一认这节课开始,我先出示钉子板,用橡皮筋拉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我苜先拉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图形?”然后不断变化图的形状、方位,继续让学生回答辩认是什么图形,用“动”的教学思想来教学认识图形,这样拉出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新知的欲望。在学生感知长方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