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运玲 《家教世界》2022,(32):46-47
<正>孩子唱儿歌,我们打拍子;孩子跳舞蹈,我们微笑着欣赏;孩子玩玩具,我们当助手……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好的观众。不合格的观众,会扫孩子的兴周末,孩子爸休息在家陪女儿玩。可是只陪了半天,就把女儿惹哭了好几回。先是父女俩下象棋。其间,女儿用兵吃了爸爸的“帅”,爸爸不依了,大喊:“嗳嗳——你耍赖皮!你一个小兵怎么敢吃我的大帅呢?”女儿得意地笑:“就能吃!我跟妈妈玩的时候就能吃。”  相似文献   

2.
当爸爸     
他一回家,欢乐四溢。他爬在地板上,女儿骑着他走,驾,驾,女儿胖胖的小手成了马鞭,爸爸兴奋地驮呀驮“我是圣斗士,来拯救被恶魔抢去的小公主。魔鬼,看我的剑。”桌子、椅子这些“恶魔”在他的剑下全倒下了,小公主得救了,幸福地与她的“圣斗士”爸爸相见……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给予孩子生命的是他———孩子的爸爸。女儿,去公园;女儿,去散步;女儿,去堆雪人;女儿,去摘葡萄……女儿是他的小尾巴,是她的影子;他是女儿的好爸爸。女儿的腿磕破了,有爸爸就不哭,因为爸爸就很勇敢;犯错了,大胆承认,因为爸爸就很诚实;谁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一位家长曾向我讲过她女儿的一件事:一天,他带女儿到医院去拔牙,女儿有点害怕,这位爸爸就安慰她说:“别怕,爸爸就守在你身边。”可谁知进了诊疗室,女儿却更加恐慌,紧紧抓住爸爸的手不放,哭哭啼啼地就是不跟医生合作。这时,一位老大夫走过来对他说:“请你出去,离开你的孩子!’,孩子的爸爸有些为难,可看到老大夫不容置疑的态度,只得很不情愿地退出了诊疗室。孩子的爸爸忐忑不安地在外面竖着耳朵听着诊疗室里的动静,焦急地等待着。不一会儿,女儿平平静静地走了出来。爸爸急切地问女儿:“疼吗?你哭了吗?”  相似文献   

4.
我婆婆老跟我女儿说“妈妈不好,不要妈妈了,让妈妈回你姥姥家吧”之类的话。有一次我老公在单位值班,女儿问:“爸爸怎么没回来?”婆婆说:“爸爸不要妈妈了。”我很生气,叫她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话,她就说:“我说着玩呢,逗孩子呢。”每次都这样,我生气也没用,过后她照常说。  相似文献   

5.
女儿的提醒     
周末带女儿回老家,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玩儿的非常开心。晚上,女儿搂着我的脖子悄声问:“爸爸,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是谁吗?”我问她:“是谁啊,是爸爸还是妈妈啊?”没想到女儿摇着头说:“都不是?”“那是谁呀?”我接着问她。她说:“这个人就是我奶奶。”  相似文献   

6.
在火车车厢里,5岁的女儿突然问爸爸:“什么是性犯罪?”做爸爸的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不过,他没有斥责孩子,而是从行李架上取下沉甸甸的提包,让女儿试提一下。他问孩子:“让  相似文献   

7.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你的孩子,你是否意识到生活中的这些教育细节?镜头一公交车终于来了,爸爸托着玲玲上了车。玲玲转过身说:“爸爸,让我来刷卡好吗?”爸爸边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刷吧”,边自己刷了卡。玲玲有点不高兴,嘴巴直往上翘。专家解析从镜头一可以看出爸爸对女儿比较呵护,他认为女儿年龄还小,还不能替爸爸刷卡。他对女儿的拒绝,实际上压抑了女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阻碍了女儿帮助大人做事的美好愿望的实现,从而使女儿失去了一次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女儿更快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有人在镇里养了奶牛,天天供应鲜牛奶,送货上门。女儿看见邻居的孩子喝牛奶,也吵嚷要喝牛奶。我说:“不行,我还没找到买牛奶的钱。”妻子却说:“订一份牛奶吧,这个大院里只要有小孩的人家,都订了牛奶。”我不相信,就在大院里悄悄打听,谁知,这个大院里千真万确只有我的女儿没有喝上鲜牛奶。我实在太穷了,打听清楚以后,还是不打算订牛奶。我故意问女儿:“婷婷,你觉得爸爸聪明,还是隔壁的张叔叔聪明?”女儿说:“爸爸比张叔叔聪明,爸爸会写文章,张叔叔只会拉板车。”我问:“你知道爸爸小时候吃什么?张叔叔小时候吃什么?”…  相似文献   

9.
爸爸,别碰我! 由于连续出差,好久没有看到孩子了,所以爸爸看到女儿时,不由得地将手搭在女儿的肩上,说了声:“放学啦!”“不要碰我,真讨厌!”女儿突然有这种拒绝的态度,真令作父亲的吃惊。父亲暗想:“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有这种经验的爸爸一定不少吧? 站在女儿后面,总觉得心中有些许的不悦。“这是什么态度,以前老是来撒娇,难道爸爸哪里做错了?”这么说的时候,总感到一丝懊恼。  相似文献   

10.
徐丽雅 《家庭教育》2008,(10):18-19
妈妈的话 孩子爸爸因为工作的缘故,老要出差。这次又要出差了,而且走得很急,时间也很长。送走了他,心情有些黯淡,晚上和女儿躺在床上聊天,我对她说:“爸爸在家,会烦他,忍不住要说他;可他一出差,心里还是挺难过的。”女儿很世故地应我:“人嘛,都这样的,都不能做得十全十美的。”  相似文献   

11.
爸爸在门外望风,妈妈在屋里忙活,这做贼似的是干啥呢?“闺女回来啦!”爸爸慌慌张张通风报信。妈妈赶紧合上女儿的日记本,藏进书包。女儿回来若发现日记被翻动,必将引起一场不小的“家庭战争”。许多父母不以为然:“有什么呢,我们就想瞧瞧儿女都写些啥!”但是父母们可知,当你们偷偷打开孩子的日记本时,他们的心已不再向你们敞开!真正的交流应该是光明正大的,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尊重孩子的同时父母将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瞧瞧闺女写些啥!?@陈景凯 @王子  相似文献   

12.
花400元看《白毛女》未必能使孩子理解当时的苦难,但结识一个穷孩子却能让孩子的心灵震颤不已,尝试一下,你就会发现“体验式”教育在孩子身上出现的神奇效果。这是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总结出来的心得。卢勤说,有位妈妈处心积虑地想让自己的孩子了解过去的苦难,知道如今的幸福。于是她花了400元钱买了两张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票,带着女儿走进了剧场。等她含着眼泪看完后问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回答却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的爸爸害了她,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他爸爸为什么不还呢?再说白毛女也真傻,既然黄世仁那么有钱,…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13,(1):71-71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爱的“心”从未变过。而爱的年轮和我们年龄一样在增长着。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襁褓婴儿成长为可爱的少男少女;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蹒跚学步成长为茁壮的运动健儿;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咿呀学语成长为朝气蓬勃的读书郎……我们的爱不止,孩子的成长不止。然而,在孩子成长的备阶段中,我们到底该怎样爱孩子?一位母亲问女儿,“你最喜欢爸爸妈妈怎么爱你?”小女孩两岁时回答说:“爸爸抱抱、妈妈亲亲。”四岁时说:“我要爸爸妈妈都陪我看动画,轮流给我讲故事。”六岁时说:“喜欢妈妈说‘哈哈!这事你做的真棒!’;喜欢爸爸说‘走,我们带妞妞和叔叔家的小帅一起郊游去’。”九岁时说:“我不喜欢妈妈老盯着我学习,不喜欢妈妈总把我和别人比;不喜欢爸爸总说‘我很忙,等爸爸有空了一定参加你们学校的活动、一定陪你去看动漫剧……’”  相似文献   

14.
孩子走进了生活,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委屈……这时,父母的安慰对孩子努力奋进、勇于拼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应学会安慰,给孩子一剂精神上的补药。有一天中午,女儿放学回到屋里就哭了起来,我询问原因,女儿说:“上学路上我捡到了10元钱,交给了我们班级的中队长杨颂。杨颂把钱交给了少先队辅导员老师。老师在升旗仪式后,用大广播表扬了杨颂两遍,却没有表扬我。”听了女儿的叙述,我也为女儿愤愤不平:“老师干吗不好好调查调查,谁送钱就表扬谁呢?”心里这么想,可我没有流露出来,我生怕加重女儿的痛苦。转念一想何不给女儿吃一剂精神补药,也好抚平女儿的痛楚。于是我问女儿:“没有表扬你,你没去找老师吗?”女儿很干脆:“没有。”“好,那爸爸可就为你鼓掌祝贺了。”女儿很不满意地说:“爸爸您不向着我,还取笑我。”“爸爸怎会取笑自己的女儿呢?爸爸是祝贺你当了一次无名英雄。捡到了钱,却没留下姓名,把荣誉送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15.
说起来都知道打孩子不好,有的父母亲打过孩子后常常会心疼得掉泪。可环顾四周,有几个父母不打孩子,又有几个孩子从没挨过父母亲打呢?“打是疼,骂是爱”,“这都是爸爸妈妈为你好”,这样的话从爷爷那儿传给爸爸,从爸爸那儿传给儿子或女儿。每个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时候,都有足够的“非打不可”的理由,可平静下来,多多少少总会滋生一些懊恼。进而或许会想:孩子该不会怨恨我吧?用“打”来惩罚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偶尔打一次可以吗?象征性地“打”孩子有效果吗?为什么有的孩子打也没有用呢……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并不足为怪,欢迎您来这里交交心,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来信来稿请注明“‘打孩子之我见’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6.
韩国的父母很重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么疲惫,他们回到家里,总是尽量和孩子进行交流,以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一个家庭,因为父亲经常晚归,难以经常和女儿说更多的话,每次回家晚了时,看到女儿已经入睡,父亲就会把自己想要对女儿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放到女儿的书桌上。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天都会看父亲的留言,并在母亲的帮助下给父亲写回信。父亲每天根据女儿所写的内容再予以回复并一直坚持着。女儿起初只能在上面写着“爸爸早点回家”和“谢谢爸爸的挂念”之类的短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的字条渐渐地越来越长,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三个孩子正边跳边大声尖叫“毒蜘蛛!毒蜘蛛!”一只小蜘蛛在墙上爬行,他们不停地拍打,用除臭剂喷射。爸爸是家里公认的杀虫手,面对这只虫子,他脱下鞋子,向它拍去,血肉横飞。大儿说:“做得好,爸爸!”二儿说:“它真的死了吗?”女儿说:“你不应该杀死上帝创造的任何一个生命。”妈妈说:“看你都做了什么!看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爸爸说:“哦,是乱七八糟,那是你该管的事。”一只小虫被打死,为什么每个人的反应却是这样不同?《按照天性养育孩子》这本书告诉我说,那是因为他们是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多年前当我读到《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美·查尔…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9岁女孩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多体验生活,这使得女儿5岁时就能离开父母一个人在省体工大队体操队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7岁时就学会了烧饭、煮蛋等家务事。而这一切又缘于一次女儿找爸爸带给我的启示。那时女儿才4岁,还在市体校训练。一天,我因有事,就通知她爸爸去接女儿。但到了6点半我心里一直不踏实(她爸爸是“工作狂”),还是自己去了。一到那,孩子正  相似文献   

19.
女儿到13个月时才会叫“爸爸”“妈妈”,用传统的智力观评价,我感觉女儿的言语智能发展一般。女儿到16个月学会独立行走,她是“先会走,后学爬”,如果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角度评价,孩子的运动智能也表现一般。而且女儿见到生人就哭,要人家离开,我又为孩子的“交往智能”表现缺失而遗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哇,哇……”不用说,肯定是女儿尿床了。这孩子呀,也不知怎么搞的,都5岁了,还经常尿床,真拿她没办法。母亲打开灯,正要去给女儿拿裤子:“天哪!”她大喊一声,吓得晕了过去。原来地板上爬满了蚯蚓。爸爸不在,怎么办?对!赶紧拨打“110”,可任凭女孩怎么打,都是盲音。女儿急死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