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永  徐慧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21-123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在语篇的加工与处理中,心理空间理论把语篇中出现的各种实体、各种关系和过程理解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时于语篇中的指称、同指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提供了同一、可靠的方法。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叙事语篇中的指示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重点分析了人称指示语,指出了其与传统语篇分析的不同之处及其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在大脑中建立的思维模型,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对语篇的理解中读者大脑中构建不同的心理空间,它们之间会相互联系,从而可以解释指示语的指示对象不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认:语篇的构架是一个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网络的结构体。本文将尝试基于这个理论来探讨语篇中的视角转换现象,旨在为语篇衔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有关语篇回指的讨论由来已久,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从认知角度研究语篇回指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通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语篇回指进行尝试性分析,发现心理空间理论对语篇回指,尤其是先行语缺省、回指语缺省及指称晦暗(referential opacity)等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在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是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进行的。实际上,隐喻对语篇主题发展、语篇连贯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篇的角度研究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语篇主题功能、语篇连贯功能,从而也能推动语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语法隐喻理论中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中的情态隐喻来分析英语学术论文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举例说明语法隐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语篇建构以文化语境的系统意义为理据,在语言背后以隐含的或潜势的方式决定了言语交际的语篇策略、语篇类型及语篇模式、语篇交际的方式和语篇内容,从而实现语篇的建构,即语篇连贯,对阐释和组织语篇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话语是近几年一直很受关注的语言学研究话题,它将作者的意图导入语篇之中,帮助并引导读者组织、理解、评价和反馈语篇的命题内容。运用心理空间理论来分析经济评论语篇中的元话语,说明经济评论者通过元话语实现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连接,体现出评论者对现实经济状况的看法和认知。  相似文献   

9.
隐喻研究工作在以往都侧重于词汇以及句子两个方面的研究。隐喻是语用现象的一种,在目前文学语篇中,隐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学语篇建构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隐喻来完成文本框架的建构,在实际工作中,促使每一位读者在读到以及读懂隐喻的基础上对文学语篇中语言的理解。所以,不管是语篇主题的发展还是语篇信息连贯,隐喻发挥的作用非常的显著。与此同时,在文学语篇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发挥非常显著且生动形象文体效果。立足于语篇这个层面完成研究,也就是,使用隐喻可以实现隐喻功能的揭示。同时还可以完成语篇信息发展的阐述,实现语篇组织机制的有效性,其实际上是衔接以及连贯语篇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语篇的研究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语言单位中最高层次的语篇更能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本文以认知语篇学为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对建立在学生认知主体之上的英语语篇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性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篇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意义问题的研究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要数哲学。哲学界关于意义问题的研究成果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在道德教育中关注意义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本真体现;是青少年道德成长及人性完善的必要元素;是来自学校德育的现实呼唤;是挽救当下青少年意义危机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3.
意义世界的构建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地学专业教育对地学类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透视了新时期大学生意义世界缺失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论述了地学专业教育的思想教育内涵,提出利用地学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构建意义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可能世界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概念,它能阐明和解决许多哲学和逻辑难题,它是深入研究模态逻辑的基础,是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可能世界”这一概念在语义学诞生之后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但实际中的可能世界究竟是什么,仍然未能取得一致认识。作为激进实在论的代表,D.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即“我和我周围的环境”是同一类的,因此有相同的本体地位。D.刘易斯的这种观点跟梅农是一脉相承的,始终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可能性与可能世界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在分析哲学内部引发激烈争论,成为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一个中心议题。发端于维特根斯坦,并由阿姆斯特朗系统化的组合主义思想给予可能性与可能世界一个崭新、融贯的解释。随着组合理论的提出,金在权、布拉德雷等人也对之做出深入、有力的批评。如何更好地回应这些批评,这关系到可能性的组合理论是否能够成为解释可能性和可能世界的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技术可能世界即技术发展的未来世界,是技术现实世界中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技术的社会整合。逻辑蕴含意义上、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及生物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可能世界,是三种基本类型的技术可能世界。技术可能世界的发展意味着,还原论与特创论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虚拟技术打开了主体认知机制的窗口,世界是观察者自己的世界,技术高于科学,应该把对技术的规划与研究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漂泊中,杜甫始终不曾忘却关爱自我,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愿望,从他对饮食的关心中,我 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性光彩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课程本体论主要研究课程的“存在”问题,它是探究和思索作为“存在”的课程何以“存在”的理论。它对课程发展乃至人类具有独特意义:它是课程理论的根基;是分析、批判现实课程的一种武器;能够为人们认识课程提供哲学信念;能够为课程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吸取西方课程领域长期拒斥或忽视课程本体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自己的课程理论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