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日报》是国民党党报中最早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报纸,它要比其它实施企业化经营的国民党党报至少早10年。《东南日报》是民国时期各大报中的后起之秀,在它存在的22年中,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损失惨重,但终究坚持了下来,并且基本上做到了“以报养报”,这在国民党党报中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东南日报》得益于颇有特色的企业化经营管理。 一、企业化管理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
一、国民党党报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动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党报普遍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从政治上说,国民党党报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是适应国民党从“训政”到“宪政”统治方式的转变而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积极准备反共内战的同时,也打出民主宪政”的旗号。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的签订和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都意味着在全国人民强烈的和平愿望面前,国民党政府不得不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至国民党执掌政权之初,国民党党报是按传统的政党报纸方式经营的,属于非盈利性质,其人员配置和经费来源都在国民党各级组织的直接领导下。1932年以后,国民党党报具有了人事自主权和财务独立核算权,其经费虽仍依赖于国民党及其政府,但比较强调营业性,增强了“造血”功能,使报社有可能走向市场,参与竞争。这是国民党党报向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的迈进。但是,随着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和蒋介石个人专制的加强,1943年,国民党重新将党报置于党的直接监督之下,党报的人事权和财务管理权限都受到限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全面改革了国民党党报的经营体制,成立了报业股份公司。确立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不过,这种企业化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政治上适应“宪政”,在经济上占有敌伪新闻文化事业,吞并民营新闻事业,“党化”全国新闻事业。实施企业化管理后,国民党党报增强了经济实力,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各个中央直辖报纸均能正常发展,并有盈余。  相似文献   

4.
饱和的综合性市民报市场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国的传媒市场硝烟四起,先是周末版和扩版,你争我夺,都要抢占受众市场;接着是各大城市争夺市民市场的竞争。各省级党报与省会城市党报同在一个大城市,前者的市民读者市场实际上被架空,于是创造出一类以全省城市市民为对象的"都市报",当然主要是在省会城市与该市的市民报纸展开竞争。既然这类报纸的风格和内容有市场,于是同类报纸在各大城市竟相出现。在北京市,中  相似文献   

5.
这是顺理成章的《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成长于重庆,而创刊前的筹备工作,则是从南京开始的。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周恩来同志为首,有叶剑英等同志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来到南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国民党政府谈判共同抗日问题。那时,党中央就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几经谈判,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然而计划着手筹备未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使报纸在南京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中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新华日报》以精心的广告经营表达了党报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它在广告人员安排、价目制定、版面设置、理念提升和创意设计等方面显示出独有的广告特色,增强了报纸的经济势力,拓展了报纸的服务功能,为党报刊登广告提供了良好的模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8.
杨晓洲 《传媒》2016,(19):33-34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新闻平台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都市类报纸首当其冲,读者流失带来的连锁反应,广告、发行都呈现出“断崖式下滑”.2015年,有多家都市类报纸停刊,报业在“寒冬”中被迫转型、融合,救亡图存.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党报也不再高枕无忧,面对读者和广告流失的现实,为确保发行量及有效覆盖,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党报发行工作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的状况和问题,开拓新思路,采取新办法,巩固党的主流舆论阵地,确保党报在新闻传播及舆论引领格局中的主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开启新纪元     
《中国地市报人》2012,(5):F0002-F0002
62年栉风沐雨,62年披荆斩棘。十堰日报社秉承“新闻立报、人才兴报、创新活报、经营强报”的发展理念,创新新闻宣传,打造媒体品牌,舆论引导能力、事业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十堰日报》荣膺“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十强”。《十堰晚报》首创中国3D报纸,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原迁至重庆的国民党官僚资本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同时向上海复员。为了处理有共性的业务问题和行政问题,四行在上海组成了联合办事处,简称四联总处。在有它们分行的各大城市,先后还成立了四联分处。  相似文献   

11.
金鸣 《新闻前哨》2003,(10):21-21
市州报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办成一张领导满意、群众欢迎、读者喜爱的地方党报,必须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一句话:贴近,报纸才有生命力。 一、改进政务报道 增强新闻吸引力 市州党报要做到“三贴近”,必须首先改革政务报道,这样,腾出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黄金地  相似文献   

12.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人的新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所辖西南地区相对平静。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报人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蒋介石认为,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在“抗战建国”的事业中负有重任,是国家的“喉舌”和民众的“导师”。因此,他主张新闻事业主要用于政治宣传,而反对经营管理。与此相反,《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则从当时新闻从业人员困苦的生活境遇和国民党党报管理体制的弊端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党报企业化经营”的思想。他认为,新闻事业的企业化是“固定的趋势”。真正明确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概念的是马星野,他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事业和苏联式新闻事业都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应该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闻事业。这些新闻思想是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8月,其前身是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事业的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创办了许多报纸,为宣传和贯彻自己的路线和政策服务。笔者在大量披阅国民党党报的基础上,参阅各种论著,依照上述历史线索,将国民党党报发展轨迹勾勒于后。不妥之处,祈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一) 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一张党报。它是一九三七年十月在南京开始筹备,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在武汉创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武汉后,它又迁到重厌继续出版。直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被国民党封闭时为止,存在了九年零四十九天。国民党反动派允许《新华日报》在它的统治区出版发行,也和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一样,是完全出于被迫的。《新华日报》从筹备出版起,就一直遭受到国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一张党报。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封闭止,共存在九年零一个月又十八天。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坚持不渝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教育群众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进行斗争。从《新华日报的回忆》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新华日报”如何捍卫了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为例探析战后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瑚  樊昊 《新闻大学》2006,(2):30-33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称实施宪政,但其新闻统制制度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以上海为例,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在战后的变化和特点主要有三:一、国民党党部及其宣传部门由台前退居幕后,政府行政部门开始介入并成为名义上的主管部门,形成了一个党政军特“四位一体”的多头管理机制。二、国民党仍将扩充党报实力视作新闻统制之重点,但在手段上则主要由国民党人、特别是国民党特务分子以个人名义办报,实行特务统治。三、利用所谓“技术”的控制手段,限制民营报刊的发展,摧残一切于国民党统治不利的异己报刊。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5,(7):9-10
山东报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七七”事变后,济南、青岛和津浦、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相继失守。原国民党当局控制的报纸除少数内迁外,大部分停刊。在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大批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却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党报的要闻版即党报的头版。人们常说,党报的要闻版是党报的“门面”。党报要闻版是当天这份报纸有关国内外或者省内外、市内外等最重要新闻的总汇。党报要闻版的内容,是整张报纸中分量最重、质量也最高的内容,是掌握党报的舆论导向并体现党报的性质和特色的一个版。因此,能否做好党报的要闻版,决定了党报能否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特色,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陈丽嫣 《新闻世界》2014,(7):227-228
21世纪,在新兴媒体的冲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着生存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地市级党报面临的生存发展危机日益显露出来,呈现出大城市的各类媒体包围中等城市,与地市级党报争抢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同时也挖掘地市级党报的"人才墙脚"的大趋势,地市级党报"垄断"经营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明显处于未来竞争的极其不利的劣势地位。因此,地市报必须积聚资本、打造报纸品牌,才有构建人才高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冯远顺 《新闻界》2005,(2):58-59
新世纪到来,热火朝天的媒体大战已由大城市蔓延到中小城市。一直稳坐钓鱼台的地市党报,蓦然发现自己被绑在残酷竞争的车轮上。虽然在全国报刊治理中绝大多数县(市)报停办了,但省级强势纸质媒体的挤压依旧使地市级党报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面以1986年6月1日创刊的《东莞日报》为例,谈一谈地市级报纸应如何在省级大报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