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明确地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著书目的,表达了他“以欲反理”的观点。凌蒙初认为冯氏“三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继而编写了“二拍”。他们把唐宋的空灵高雅的士大夫文学转向充实浅俗的市民文学。在“三言”、“二拍”中,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篇幅,这部分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新兴的妇女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朱永芳 《语文知识》2006,(11):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宇文新州之懿范”一句,“懿”(yi)是美好(多指德行)的意思,如“嘉言懿行”。笔者在课堂上把它拆解为“壹次美好心意”(“壹”表音,“壹”“次”“心”表形,“美好”表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4.
英语“分隔修饰”面面观高学栋在莎士比亚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句名言“Alisnotgoldthatgliters.”其中“thatgliters”,乍看上去是修饰“gold”,可它真正修饰的中心词是“Al”。又如高中英语课本(1990年版)第一...  相似文献   

5.
本期话题:“积累”杂议。从《老子》,我们可以看到较早的积累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积累”,《现代汉语词典》说,(事物)逐渐聚集;《辞海》说,聚集增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逐渐聚集。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就有一个什么是语文的“聚集”、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人认为“物业”是一个新词。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修订版)将它收录在“新词新义”部分,解释为“多指房地产(如公寓、办公楼等)。”  相似文献   

7.
释“食”     
(食)字由“(亼)”和“ (皀)”两部分构成。当我们结合“(食)”→“(即)”→“(饗)”→“(既)”这一系相连贯的古人用食动作,或者“”→“(飤)”→“”这一过程分析时,就会明确食字所从的“(亼)”象盖形,本义为盖子。食字所从的“皀”字甲骨文作:,其象:食器中堆满饭(小米饭)的形状(上部的数点表示饭散发的热气或香气)。食字由这两部分构成,但又不是如《说文》及《注》所认为的:食是会意字,意思由“亼”与“皀”两字所会。实际上(食)为象形字,象:食器中堆满饭并盖上盖子之形;它与(皀)字的意思相同都指:食器中堆满饭,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食)有盖子(皀)没有盖子。这是食字的本义,由这个意思可引出仅指食器中的饭食之食物,食物是供人吃的,由此又可指食用之食,如甲文(食麦)。在吃食的过程中食器中堆积如小山般的饭食会逐渐缺少,这就有了缺损义,由此又可指日月食,如(月有食)。吃食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由此又可指时间,如(大食)(小食)。  相似文献   

8.
读诗是一种高雅艺术,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好的诗词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启迪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0.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11.
《体坛周报》总第2765期A02版《风姿绰约的加嫂,早成了黄脸婆》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也许会证明,加索尔离开湖人,这是湖人的遗憾,对加嫂来说,他迎来了一个新的、风姿绰约的时代。”此处用“风姿绰约”来修饰加嫂和时代,可以吗?笔者查阅《多功能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其释义为,风姿:风度姿态。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13.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中的正反疑问句包括“VP(也)未”“VP(也)不曾”“VP否”“VP(也)不”“VP(也)无”“VP没有”“VP(也)没”“VP-Neg-VP”和“可VP”等几种。“VP否”“VP(也)不”“VP(也)未”“VP-Neg-VP”等正反疑问句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VP(也)无”式正反疑问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余几种均起源较晚,为近代汉语新兴的正反疑问甸类型。《三言》中大量运用“可VP”式正反疑问句,“VP不曾”“VP没”“VP没有”比重均不大,普通话中正反疑问句的主要类型“VP-neg-VP”式在《三言》里比重也不大,这些都与《三言》所代表的是属于“可VP型”的苏州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陈永海 《学语文》2011,(6):65-65
先来看几个摘自媒体的语句: (1)南京可堪称为中国的“楹联之都”(《南京日报》2008年1月20日) (2)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中国可以堪称“体育大国”(美国百度,2008年7月23日)  相似文献   

16.
“虽然书中也有对不正之风、王恶言行、势利小人的尖刻讥讽和无情针贬,然而‘鞭挞丑恶也是因x爱’。……’(济宁日报)997年4月6日(让爱充满人间》这句话中,“针贬”一词显然是“针征”之误。(现代汉语词典),对“针桂”0解释是:“枉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针吸’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才改正”;对“贬”字解释有二:“①降m(封建时代多指官职,现多指o值)。②指出缺点,给予不好评价(秩‘褒’相对)”。且“贬”字义项下有“四低、贬值、贬斥、贬抑”等词语。但是自找不到“针贬”一词。由此看来,上面引文所以将“倒柜”误写…  相似文献   

17.
李敏 《中学文科》2008,(7):45-45
“安”与“按”两个字的字音、字形相近,最易混。“安”ān,指女子在深屋(宀)中,平安无事。(1)本义是安定、安稳。(2)安放、安置。例如:安装、安排。(3)存着,怀着(多指不好念头)。例如:你安的什么心?(4)使安定(多指心情)。例如:安神。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神话世界里,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在叙述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后,就假定“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使石猴得以与众猴沟通,顺利登上了“美猴王”的宝座。语言是如此重要,那么何谓“语”,何谓“言”?“语”“言”并举,为什么就能指代人类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19.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1.而一介赳赳武夫,别看常常是“气壮如牛”,一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模样,可有时候照样“胆小似鼠”,露出“银样蜡枪头”模样。(《浙江日报》)1997年12月21日《两重性》)2.《银样蜡枪头》:“无奈,只好将这只‘银样蜡枪头’一扔了事。”(《光明日报》1999年3月1日)两例中的3个“蜡”,都是别字,应为“”。蜡、,都读là,但意义很不相同。蜡,《现代汉语词典》释:“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能燃烧,易熔化,不溶于水,如蜂蜡、白蜡、石蜡等。用做防水剂,也可做蜡烛…  相似文献   

20.
“国是”即国家大计。语出《新序·杂事》:“君臣不合,国是无由定矣。”“国是”与“国事”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国是”强调“大政方略”一层意思,多指那些带战略性、全局性的国家大事。而“国事”多指比较具体、实在些的国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两个词不能随便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